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02-23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丢卒保车”及其他

第6版()
专栏:

“丢卒保车”及其他
梅原
《棋经十三篇》里把棋手分为三等:上等棋手,“远其疏张”,能综观全局以制胜;中等棋手,只能“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至于那“下者”,只会
“守边隅”,“以自生于小地”。据懂得象棋的人说,下棋在某种紧急情况下,就需要从全局出发,丢卒保车,否则,便可能全盘完蛋的。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会遇到某种紧急情况。面对这种紧急情况,有的人能胸有全局、丢卒保车,但也有一些“守边隅”、“以自生于小地”者。话剧《龙江颂》里的党支部书记郑强和贫农会主任郑坚,在抗旱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前一类型的风格,而大队长林立本和队长郑阿摆,则是后一种人。
为了引水灌溉五万亩受旱田地,县委决定堵江,这会淹掉龙江大队三百亩即将收成的小麦。这三百亩小麦,是丢呢还是不丢?在堵江以后,又有两次需要龙江大队为大集体而再牺牲自己小集体的利益,是牺牲呢还是不牺牲?郑强和郑坚提出了
“丢卒保车”的口号,就是丢了自己的“卒”、保住大集体的
“车”。林立本,特别是郑阿摆,便不是这样,他们看到的,就是堵江后自己队的小麦被淹掉了,秧苗会烂掉了,田里的肥料会流失了,一句话,他们目光所及的,就是自己队的利益。
话剧中林立本这个人物,原先也是个好干部,后来在党的帮助下,也能较快地克服本位主义。但这个人物在真正解决本位主义思想以前,是很值得人们寻思的。他工作一向积极,为了把自己大队从落后队变成先进队,他费尽心血;为了集体利益,他主动献出自己家中盖房用的木料。这样的人却不愿为了大集体而牺牲小集体的利益,这是什么原因呢?而且,和别人争论起来,有时他还显得很理直气壮哩!
戏比生活更典型、更集中,而生活比戏更丰富、更复杂。在实际生活中的本位主义,要认识它,往往不那样容易;而且有的同志,明知自己某种行为是本位主义,却不以其为错误:“反正我不是为个人,凭什么指责我!”林立本起初“理直气壮”的原因恐怕也在此。
《龙江颂》里富裕中农钱常富一类的资产阶级思想,现在大家已经对它深恶痛绝。但对于本位主义思想却还没有引起有些同志的足够重视和警惕。“它也是为集体嘛!”有人这么说。他们没有看到本位主义虽和个人主义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仍然是一种个人主义。毛主席就曾说过:“只注意自己小团体的利益,不注意整体的利益,表面上不是为个人,实际上包含了极狭隘的个人主义,同样地具有很大的销蚀作用和离心作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全体和局部是对立的统一。我们革命者,看问题总是从全局着眼的。当全体和局部发生尖锐矛盾时,就应该牺牲局部,坚决服从全体,而全体又会反转来保护着更多的局部。如果是牺牲全体、服从局部呢?那么,连局部也保不住。《棋经》里说的下等棋手,“以自生于小地”、“守边隅”为足,到头来不过是全盘皆输。话剧中的郑强说得好:“站在家门口,要看到天安门!”郑坚接着也说得好:“站在天安门,要看到全世界呢!”如果时刻有这样的胸怀和抱负,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便不容易滋长了。

大江东去

第6版()
专栏:美术欣赏

大江东去
酆中铁作
《大江东去》是版画家酆中铁同志《嘉陵锦绣》之后的又一成功作品。它虽是幅风景版画,但却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不仅再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更重要的是把古老的自然景色和社会主义时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结合了起来。
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美术家,都描绘过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色,抒发着他们不同的感受。但是《大江东去》的作者能够不落陈套,独出机杼,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造。作品以鸟瞰式的构图展示了长江三峡的深远面貌:山峦重叠,奇石壁立,滚滚的长江从中蜿蜒而过;一条笔直的大桥横贯南北两岸。在这里,作者一方面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三峡航运的变化,另方面又把相距千里的长江大桥和三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一远一近两相辉映。对壮丽的三峡的着意渲染,更加衬托出了人工创造的大桥的宏伟。整幅画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呈现出一片明朗的繁荣景象。
这幅作品,构图严谨丰满,刀法细腻,井然有致。对群山的高低分布,起伏变化,转折回绕的处理,或雄浑,或峭拔,无不真实地表达出三峡的险要。对那劈面而下的长江巨流,虽不着一笔,然而也能让人似乎聆听到奔腾直泻的浪涛声。对长江两岸的城镇、工厂和田野的适当安排与生动的描画,也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这幅画之所以能够得到成功,不只是在于作者的版画技巧和概括才能,主要还在于作者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刻认识和感受。他为了这幅画的创作,曾经多次往返于三峡和长江大桥之间,甚至还攀登到三峡两岸上去进行细致的观察、领略和写生,先后经过几年时间的构思和孕育方才完成。
这幅作品,虽然在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些缺点,但是瑕不掩玉,仍不失为一幅佳作。它是第五届全国版画展览会的作品之一。
〔马 克〕(附图片)

心心相印

第6版()
专栏:

心心相印
佘树森
新年的第一天,头半夜就纷纷扬扬地飘起雪来。三点多钟,负责西城几条街巷的送奶工人梁记民,准时把车子装好,拿油布把车上的奶瓶盖严,便蹬起三轮车向西城而去。
车轮辗着“碎琼乱玉”,发出“轧轧”的声响。街上静悄悄的,路灯在雪地上洒下一层粉黄色的柔光。蹬了一大段路,前面不远拐过弯后,便是一段较陡的坡路,在无风无雨的好天气,蹬着奶车上去都相当吃力,何况现在雪厚路滑呢。他准备推着车子走“?”形。可是,当他拐过弯正要跳下车来的时候,忽然一条黑褐色的带子扑入他的眼帘,凝目一看,却原来是那段已被人扫得光光油油的坡路。啊,是谁这么早起来扫雪?是清道工人?他怀着感激,一鼓劲将车子蹬过了。
到了送奶的地方。当他打开第一个奶箱,忽然发现奶瓶里插着一个红纸封儿。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精致的贺年片。上面写道:“送奶叔叔辛苦了,我代表小弟弟向你问新年好。”字虽然稚拙,但却写得工整。他十分珍惜地收藏起这新年的第一份礼物,把新奶放入奶箱。可是当他去开第二个奶箱时,又发现瓶子里插着张贺年片,上面是一行端正而清秀的小字:“向不辞严寒与辛苦的送奶同志致意。”一看就知是出自一位成年人的手笔。送到最后一户了,他打开奶箱,啊,奶瓶里端放着一枝绒扎的红梅花。他捧着盛花的奶瓶,痴痴地站住了:这红艳艳的梅花,还有那贺年片上各种各样的字体,霎时幻化成许许多多面影:带着红领巾的孩子,白发苍苍的老人,工人,干部,教员,学生……,都在亲切地向着他微笑哪。他真想走进每一个订户去道一声感谢;可是家家的门户关得严严的,人们还在香甜地休息。
他已经在这里送了一年的奶了。由于他每天来得早,去得早,很少和这些订奶的主人见面;可是,他总打心底里感到他们都是多么好的人哪!有几天夜晚,他打这儿经过,家家的窗户都还亮着灯光。不用问,他就猜得出:有的在读书,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备课,有的也许正为一个设计或一次试验而苦苦思索……,生活的脉搏啊,正在不知疲倦地跳动着,而自己作为一名给这脉搏输送营养的人,该是多么重要和光荣!今天,这些人们又向自己捧出一颗热诚美好的心,可自己只不过做了一点自己应当做的事。他再看那枝花,那么红,那么美!忽然,他想到它应该属于奶场的赵祥大伯,他在这里送了十多年的奶啊!去年冬天,领导上对他再三说服动员,才将他换到场里工作。想到这儿,他立刻加快了蹬车的速度。
到奶场一见赵祥大伯,他就赶忙拿着那枝花迎上去,“赵大伯,花,送给您的花!”赵大伯一边接过花枝,一边不解地问:“送给我的?谁?”“谁?……人民!”“人民!好大的口气,我怎么生受得起?”“可不,就是人民。”接着他便说起今晨送奶所遇见的事。他问赵大伯:“您说那段坡路是谁扫的呢?”赵大伯微笑着反问道:“你说呢?”“我说,也是人民!”“对!就是给你送新年礼物的这样的人民!你看,在咱们这社会里,你勤勤恳恳地为别人劳动,同样,别人也在辛辛苦苦为你工作;你的心里有别人,别人的心里也有你呀!”说到这儿,老人家更加感慨激动起来,“可是,这在旧社会,你就做梦也想不到。记得,就在那条坡路上,我不知摔过多少跟头。”
那是一九四八年元旦,大风雪搅腾了一夜。五更天,雪还在下着。赵祥大伯装好车子到西城去送奶。街上积了很厚的雪,费死劲,车还是走不快。走到那段坡路,他想一鼓气蹬上去。可是,地上冰雪太滑,加上路面坎坷不平,车子冲到半腰,一下子倒退下来,歪在路旁,一些奶瓶摔在地上,其中有一瓶摔碎了。怎么办?少了一瓶奶。回去取吧,时间来不及;不取吧,你敢缺谁的奶呢?要知道,那时订奶的大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哪!他怀着惴惴的心情将车子推上坡,挨着顺序一户一户送下去。到了最末一户,没有奶了。他想告诉主人一声,可是黑油大门闭得那样紧。赵大伯就坐在冰冷的门枕石上,等人们开门。北风卷着雪花向他扑打,身上又冷又饿。他等啊,等啊,直等到吃早饭的时间,才听见大门吱的一声,抬头一看,一个横眉竖目的马弁径直将手向奶箱伸去。赵大伯连忙站起来,还未开口,那人已“啪”的一声将空奶瓶摔在地上,向赵大伯双眼一瞪:“奶呢?”“奶……路上滑,不小心摔碎一瓶……”没有说完,那人劈头就给赵大伯两耳光,骂道:“妈的,单敢短我们的,欺负到谁头上了!赶快给我补上!”赵大伯压着满腔愤怒和苦痛,回奶场向老板请求。结果补了一瓶奶,但是,又挨了老板一顿臭骂,还被扣罚了两天的工钱。……
赵大伯说到这里,眼里噙着泪水。他透过这晶莹的泪光,看着那枝红梅花,十分珍爱地将花托起,望着跟前的年轻人,语重情深地说道:“这情意,我心里领受了;可是这礼物,还是你收起来,它虽然没有什么芳香,但是,它不会凋谢!”

路子宽广的歌者——胡松华——乐坛新人之二

第6版()
专栏:听乐札记

路子宽广的歌者——胡松华
——乐坛新人之二
李凌
有些歌者,不仅能唱一个地区、民族、一个国家的作品,而且对各个地区、各民族、各国的作品(当然是适合于他的声区的),都能适应,并且还唱得有一定的水平。胡松华就是这样的歌者。他能唱汉族民歌、京戏、曲艺,对蒙古族、回族、藏族、新疆各族和其他民族的歌曲,甚至其他国家的民歌、歌曲、歌剧选曲……都能唱出一定的水平。从发挥歌唱艺术的广宽的功能来说,这是值得肯定的。
胡松华之所以能这样,是有他的主、客观因素的,他的爱好和才能,本来就比较宽,他爱绘画、书法、做诗、说相声。他最初既唱歌,又作美术与舞蹈工作,后来才逐渐转到以唱歌为主。
由于他过去没有专门学过某一种有体系的唱法,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框,所以学习时,虽然也很费苦心(像他最初学唱藏歌,为了能唱一些藏胞喜听的歌曲,就在行军中,跟赶马的藏胞一句句地学,从歌曲的内容、音调、语言、音色、特殊技巧、情趣,一点一滴的捉摸。他还留心体会藏族对音乐喜好的特点、审美观点、表演方式……直到让教他的人满意为止),但阻力(如变换口形,变换共鸣位置等)不大。
许多藏歌,音调的进行,异常复杂,有时一个音调从低沉直漂上去,在高处还作许多难能的转折,对初学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学会了音调、真意,还有色彩、情趣,特别是高原的那种高亢、嘹亮、气势磅礴的特色,如果没有实地的生活经验,是很难体现出那种宽远、轻昂的神韵和豪迈、苍劲的性格。又如蒙古族歌曲,那种草原所特有的轻高音很多的牧歌式的音调,常常在异常高弱的音上,来回转折,而且时强时弱,极其复杂。
胡松华掌握了这些民族的各种歌唱特技和色彩后,为了学习歌唱基本功,又去向一个声乐家学习。在掌握了更坚实、丰富的方法和技巧之后,尽量使它服从自己演唱兄弟民族歌曲的需要,他的气息充足了,声音更加嘹亮了,强弱的控制更加自如了,转弯抹角更为方便了……应该说,他的歌唱比过去更为完整,变化更多了。从他的学习可以看到,能灵活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取舍,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使那些能够增进自己演唱民族歌曲特色、情趣和表现力的技巧,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表演才艺,这是很有好处的。
最值得珍视的,是胡松华把歌唱的主要力量,用来介绍一些表现新的斗争生活的作品。能为兄弟民族歌唱一些他们所熟悉的歌曲,自然也有意义,但多向群众介绍一些鼓舞斗志,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作,对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更显得重要。胡松华常唱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毛主席把珍宝撒出来》、《丰收》、《赶车》、《东风吹》……这些新内容的歌曲,很受欢迎。
胡松华很注意每一首歌曲的最深的真意。像他的《森吉德玛》之所以如此深沉、悲切;《丰收》的乐观、豪迈;《赶车》的活泼、有生趣;《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幽默、带有哲理性;《八路军拉大栓》泼辣、尖刻……都是由于他能透过这些歌曲的外表趣味,深入掌握到它的真意和性格的关系。
胡松华的歌唱,还有一些不足和弱点,主要的是,他演唱比较含蓄纯朴、情深意厚的东西,不如色彩强烈的东西得心应手,其次是高音有时感到生硬、拘谨,这除了多多探索和刻苦的磨炼,是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改进的。

部队过山村

第6版()
专栏:

部队过山村
韩瑞亭
太阳早西沉,
部队进山村,
命令一个传一个:
“小心,不要出声音!”
“吱扭”一声响,
慌了过路人,
你看我,我看他,
——呀,原来是老乡打开门。
大娘掌灯倚门站,
大爷在石阶上摇手巾:
“过门不入算失礼,
快来擦把汗,洗洗尘。”
暖暖的火炕热米汤,
花生栗子一大盆,
大爷下了冲击令:
谁不动嘴不许出门!
“当年队伍打鬼子,
三次进村家不进;
任务急,情况紧,
委屈了大娘一片心。
如今的娃没变样,
作风还像八路军。
二十年前的声音没改调,
听脚步就知道是你们!”
贴心话如同炉中火,
烧化了寒冷暖热了心。
鸡唱三遍再上路,
大爷大娘挥着白手巾……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