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02-08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解放军发扬延安作风和南泥湾精神 开展农副业生产向国家缴售成亿斤粮食和大批猪肉蔬菜 各部队以大批人力物力支援公社发展生产巩固集体经济

第2版()
专栏:

解放军发扬延安作风和南泥湾精神
开展农副业生产向国家缴售成亿斤粮食和大批猪肉蔬菜 各部队以大批人力物力支援公社发展生产巩固集体经济
据新华社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在保卫祖国的同时,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从事农副业生产,在一九六三年中取得比往年更大的成绩。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去年各部队的粮食总产量比前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五,肉食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二十,许多部队达到蔬菜全部自给。不少单位粮、油、肉、菜的产量成倍增长。驻沿海地区的不少部队还生产了大批鱼类、海带等水产品。各部队还向国家上缴或交售了成亿斤粮食和大批肥猪、蔬菜,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去年,广大官兵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荒原上披荆斩棘,在海滩上筑堤垒坝,把从来不长庄稼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粮食和蔬菜基地。广州部队某部官兵奋战四个月,在南海荒滩上筑起了四道长达十五公里的海堤,拦海造田一万多亩。官兵们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边围垦边改造盐碱田,第一年就种上了水稻,并且获得丰收。拔海四千米以上的西藏阿里高原,土层瘠薄,气候高寒,全年只有三四个月无霜期,农作物生长困难。驻在当地的边防部队官兵,用柴草和羊粪烧化冻土,开荒种菜。种子冻死了,再反复试种,终于找到了在风雪高原上种植蔬菜的途径,第一次收获了白菜、萝卜、葱、蒜、南瓜等二十多种蔬菜。
各部队农副业生产的巨大成就,是在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和战胜自然灾害以后取得的。在大地千里冰封的隆冬季节,北方各省驻军的广大官兵,就冒着严寒修渠修坝,打井挖塘。单是北京部队,去年上半年共整修水渠四十五万多米,建设扬水站三十八个,打水井一百九十七眼,还把大片旱地改成了水田。春播后有些地区遇到百年未有的大旱,部队官兵展开了顽强的抗旱斗争。广州部队某部的生产基地,八个月没有下一次透雨,附近的水库、池塘都干涸了。官兵们在十昼夜中凿出一条长八十米的穿山水道,把泉水引到田间,保证了水稻丰收。
采取拜访老农、请地方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向国营农场“取经”等办法,认真钻研农业生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八字宪法”,重视进行科学试验,也是许多部队获得高产丰收的重要原因。北京部队某部在渤海湾开垦的八千亩盐碱地上种植水稻,经过官兵们从土壤、品种、施肥、插秧密度等方面反复进行试验,将各项增产措施落实到可靠的基础上,水稻亩产量比前一年增长了一倍。
各部队在生产中还贯彻了勤俭建军的方针,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不少部队新建生产基地没有房子,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建造。许多部队还成立了铁工组、木工组、竹工组,制造和修理小型农具。
在农副业生产中,各级领导干部长年和战士一起劳动,在生产实践中指导生产。福州部队皮定钧中将,亲自带领官兵上山开荒,下部队检查工作时,也和战士们并肩劳动。昆明部队蒲大义少将在生产中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和战士共同研究生产技术,加以总结后再向部队推广。许多领导干部是当年八路军的生产能手,有的还是“南泥湾”大生产的参加者。他们在劳动中,一面讲传统,一面传技术。某部有些战士不会插秧,杨世明少将和郑旭煌少将亲自作示范,战士很快便掌握了插秧技术。战士们称赞他们是“生产老把式”,说他们把南泥湾精神和延安作风带到了田间。
据新华社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发扬人民子弟兵的光荣传统,一年来在完成训练和执勤任务的同时,以大批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支援人民公社发展农业生产,巩固集体经济。据有关部门统计,部队官兵全年支援各地生产建设的义务劳动日共八百五十多万个,其中百分之九十用于支援农业。
过去的一年,解放军官兵为支援各地人民公社抗击自然灾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洪斗争中,各地驻军共抢修河堤一百五十多里,挖土一百四十万方,并在洪水威胁下抢救出大批物资。驻守在广东、福建等省的部队官兵,去年先后出动大批人力支援驻地人民抗旱,帮助社、队打井、挖水塘、修水渠,使长期受旱的庄稼得到灌溉。为了支援受灾地区发展生产,各地部队还捐献出大批粮食和旧棉衣、鞋、帽等。部队官兵在抗灾斗争中的模范行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赞扬。他们说:“一千个好,一万个好,也说不完解放军的好!”
从春耕春播、夏收夏种到“三秋”季节,各部队相继开展了三次突击支援农业的活动。在农事最繁忙的时候,许多部队都暂停训练,人马车辆一齐出动,从将军到士兵争先下田劳动。沈阳部队在春耕开始,一次就组织了四千多人支援公社插秧。南京部队为公社耕种和收割庄稼十三万多亩,积肥运肥二十九万多担。有些部队还出动拖拉机和汽车,为公社代耕、代播和运送农产品。在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季节里,从机关到连队,从干部到战士、职工、家属都积极参加抢收抢种,许多领导干部同战士们一起“上阵”。仅北京、济南部队和工程兵等单位,就有十九位将军和几十位大校、上校参加驻地麦收。最近,广州部队许多单位在野营训练期间,大力支援公社冬耕、冬种。某部在一个月的野营训练中,就做了一万四千多个劳动日。
各军种、兵种部队的技术部门,大力协助人民公社制造和修理农具,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各单位先后抽调了近五千名技术人员,分赴社、队安装和检修各种农业机械。一年来,各部队共为公社检修农业机械五千多台,修理和制造各种农具六万多件。南京部队还为地方培训了两千多名农业技术人员。新疆部队派出数十名技术人员长期住在社队,帮助社员改良和制造农具。各部队医疗单位经常派出军医兽医,下乡为人畜治病,开展卫生保健工作。驻西藏某部的医疗队,经常巡回各地,为藏族人民免费医疗,并帮助藏族人民培养医务人员。空军部队先后派出飞机一千三百多架次,为公社进行人工降雨、喷撒杀虫药粉和空降救灾物资。
许多部队还利用劳动间隙,采取黑板报、幻灯、田头读报和文娱晚会等形式,向社员宣传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
在支援农业生产中,部队官兵把公社当作阶级教育的活课堂,访问干部、贫农下中农社员和烈属军属,或者邀请他们讲述家史、村史、社史等。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官兵不断提高了阶级觉悟。(附图片)
解放军战士们在假日帮助牧民剪羊毛。
刘峰摄(解放军画报供稿)

战士的假期

第2版()
专栏:

战士的假期
新华社记者 周长宗 李健羽
机械化团六连炊事兵夏仲雄探家期间热心为战友服务的动人事迹,风快传遍了全团。他在二十五天假期中,只在家里住了三天,十天时间用在往返路上,其余时间都用在访问同乡战士的家属上。他步行二百三十多里,走访了三个公社,二十一个村庄,把本师二十四个同乡战士在部队评五好、立标兵的喜讯,带给了他们的亲人;归队时,又把这些战士家乡的喜讯和亲人的嘱托带回了部队。乡亲们夸他处处为别人着想,风格高尚;战友们感激他带回了令人鼓舞的家乡消息。他自己也觉得为别人办了些事,使这次假期生活过得特别愉快,特别有意义。
那是去年八月间的事,连里批准夏仲雄探家的事一公布,本连的两个同乡就到炊事班找夏仲雄,一个托他往家带点东西;一个托他往家捎个口信。两人还向他提出一个共同要求:回来时详细谈谈家乡的变化。这两个战友的嘱托,提醒了夏仲雄。他想,别的连的同乡战士,不知有什么事要办,该去问问他们。他又想到,回到家乡,人们一定会问起本乡战士在部队的情形,自己也应该先了解一下。
第二天,雨哗哗啦啦下个不停。他披上雨衣到本营和别的营几个连队,了解到许多同乡战士的情况:本师的二十四个同乡战士,谁入了党,入了团,谁当了五好战士,立上标兵,他都清楚了。大家托他办的事情也不少,光是带的东西、钱和信件,就装了一个旅行袋。
就这样,夏仲雄提着旅行袋,带着同乡战士的嘱托,从东北回到了湖北浠水家乡。
夏仲雄一到家,就被家乡生产大发展,社员干劲十足的景象吸引住了。他以现役军人的身份,参加了生产大队召开的现场会。他在会上祝贺乡亲们生产上的成就,并且表示要把会上大家谈的有关生产的发展变化情况,牢牢记在心中,回部队向战友们汇报。他还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一次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会,听队里党员同志谈思想,谈干劲,谈对党的政策的认识。他深深感到家乡前进的步伐真快啊,把这些成就带回部队将会多么鼓舞人心!
他只在家住了三天,就按照自己作的计划,挨家访问战友的家属去了。
第一天,夏仲雄走了二十多里,到了本连战士陈纪五的家。当时天气正热,走的又是田埂小路,加上中途顺便到妹妹家看望了一下,所以直到天黑才走到。陈纪五的妈妈、妹妹都在家,忙着给他打水洗脸、烧火做饭。夏仲雄知道陈纪五有个老奶奶,路上特意给她买了一包点心,这可叫老奶奶欢喜极啦。吃罢晚饭,陈纪五的父亲从田里回来了,一家人在院子里摆上茶炊,围坐乘凉,一边喝茶,一边叙家常。夏仲雄兴致勃勃地谈起陈纪五现在已经入了团,当上了五好战士,工作学习样样好。一家人听了又高兴又感动。陈纪五的父亲说:“这孩子有出息,都是部队领导得好。”夏仲雄还向陈纪五的亲人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他们一直谈到深夜。最后,陈纪五的父母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给他铺好了床,并且亲切地说:“你一来,我们心里更亮堂了,对纪五也放心了。你告诉他,一定听党的话,多念毛主席的书,好好干革命!”
夏仲雄还到了同乡战士陈中贵等人的家里去访问。他把战友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他们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他一家一家地访问,一家一家地传喜讯。谁家有了困难,他便设法帮助解决;谁家有了问题,他也主动从中调解。他到五连炊事班长杨信云家去的时候,发现杨信云的妈妈和儿媳关系不好。为调解婆媳关系,他去了两趟。
夏仲雄和杨信云是邻村,相隔三里路。他第一次去的时候,听杨信云的妈妈说:“儿子不在家,媳妇不管家里事,吃完饭撂下饭碗就走,对老人没孝心。”可是,媳妇说:“丈夫不在家,我天天下田劳动,婆婆一点不体贴,不疼人。”她俩是各说各的理。为这事,夏仲雄心里一直不安。他想:婆媳不和,不但影响劳动生产;传到部队,还会影响杨信云的情绪。于是,他先向四邻八舍作了调查,弄清了婆媳不和的主要原因是婆婆有点旧脑筋,对媳妇挑剔太多。接着,他就两方面做工作,劝婆婆把老脑筋放开点,媳妇天天出工劳动是好事,应当疼这样的媳妇,体贴这样的好媳妇;劝媳妇不要拿年轻人的看法要求老年人,多体谅和孝敬婆婆。双方思想都通了,他又把婆媳找到一块说:“家和日子旺,信云在部队也安心。”以后,他还不放心,又第二次到她们家去,和她们一同吃了一顿婆媳和睦饭,直到看到婆媳真的和睦了,才放心走开。
他用了十二天时间,遍访了战友的家庭以后,又到公社里向武装部长汇报了自己在假期中了解到的战友家庭中的情况。武装部长握着他的手说:“仲雄,你这次回来,为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你给我们作出了怎样关心人、怎样做思想工作的榜样,使我们学到不少东西。”夏仲雄说:“我个人的收获也不小啊!乡亲们的思想都大大进步了,觉悟提高了,他们对我们部队上的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好好学习,要不,将来会落到乡亲们的后边。”
离家归队的时候,很多乡亲来送夏仲雄。他手里仍然提着装得满满的旅行袋上了路。不过,装的东西和来时不一样了。这是母亲带给儿子的家乡布鞋,哥哥带给弟弟的勉励家书,妻子带给爱人的袜底和相片等。
九月二十五日,夏仲雄回到了部队。同乡战士们听他介绍了家乡的变化,亲人的进步,以及他帮助各家解决的一些问题,都很感动。有的对他说:“你是一个人探家,二十四户军属都看到了自己在部队的子弟。你帮助我们家庭解决的问题,比自己回去解决得还妥当。真感谢你啊!”
夏仲雄腼腆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徐启雄 插图(附图片)

助乐图

第2版()
专栏:编后

助乐图
炊事兵夏仲雄回家探亲的故事,给人们描绘成一幅“助乐图”。
在这幅“助乐图”中,我们既看到了解放军普通一兵助人为乐的精神,也看到了他的助人为乐的方法。
助人为乐的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千百万战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东讨西杀,就是为了把全国劳苦大众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都能过快乐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千百万英雄模范人物,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昼夜辛勤,忘我劳动,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以内,彻底改变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也是为了使全国人民都过快乐生活。炊事兵夏仲雄就是用这种精神,把一件平常的事情,绘成这幅“助乐图”的。在整个假期以内,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虑别人的事情。他往返二百多里,走遍二十多个村庄,遍访二十四个同乡战友的家庭,家家传喜,户户问安。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夏仲雄一人回了家,而是二十四个战士回了家。真是一人探亲,多家欢乐!
夏仲雄帮助别人,有一套很好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抓活思想”的方法。活思想,就是人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思想活动。抓活思想,就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帮助。夏仲雄在解放军革命大家庭中,学会了这种工作方法,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收到良好效果。战友杨信云的妈妈同儿媳不大和睦,妈妈埋怨媳妇没孝心,媳妇说婆婆不体贴人。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夏仲雄先向四邻八舍作了调查,根据婆媳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解除思想疙瘩。药到病除,婆媳和好。夏仲雄带着助人之后的欢欣,回到部队去了。

教育后代成风

第2版()
专栏:

教育后代成风
本报记者 卜昭文 姚桂兰
我国有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说,教育后代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这是旧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一种看法。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教育后代不仅是父母和老师的责任,而且也是社会的责任,是全民的责任。在沈阳市,各行各业广大人民热情参加儿童校外教育工作,整个社会都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人们把这种新的社会风尚,看作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
像雷锋那样教育孩子
校外辅导员、沈阳部队某部五好战士吴盛岩,处处以雷锋热心教育儿童的榜样来要求自己。他差不多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孩子的身上。在他还没有和西塔民办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见面之前,就访问了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他经常跑书店,找教材,注意观察儿童行动,研究儿童心理,有时甚至废寝忘餐地为孩子工作。他辅导的班级,要在党的生日那天举办一个向党汇报成绩的展览会。他值勤回来,就赶到学校里去,帮助学生准备讲话稿和展览品,还帮助写标语、画表格,一直忙到晚上。
吴盛岩经常把毛主席的教导和解放军的模范行动,告诉孩子们,要他们听毛主席的话,向解放军学习。少先队中队长梁志强,过去和同学不够团结,吴盛岩就给他讲解放军战士团结友爱的故事。有一天下雨,刘春杰因为爸爸妈妈没有替他准备好雨衣雨鞋,就没有到学校上课。梁志强想起吴叔叔讲的故事,就冒雨来到刘春杰家里,把自己的雨衣披在他身上。他看见刘春杰没有雨鞋,就把刘春杰背着上学校。路滑难行,梁志强累得直喘气。他的行动使刘春杰十分惭愧。后来他俩一起冒雨走到学校。
把晚年献给儿童教育事业
沈阳市老工人石近福,从一九六二年五月一日退休的第一天起,就决心把自己的晚年献给教育革命后代的事业。每天早晨五点多钟,到公园打完太极拳,他就到附近的南京街第一小学校去,一个上午都在那里。天天如此,风雨无阻。起初,他只是在教室外面,透过窗子观察学生上课的情况。他发现自己儿子所在的班级,有些学生不细心听老师讲课。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互扔纸球,有的在桌下偷看小人书,或是你碰我我抓你。老师提问,一些学生答不上来。看到这种情况,老人十分焦急。他想:这些不知刻苦学习的孩子,长大了怎么能做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呢?于是,他决定每天到学校里来,听这个班级的老师讲课,以便协助教师更好地教育孩子。石近福的热情,感动了学校的教师。一九六三年三月,学校正式聘请他担任六年级四班的校外辅助员,并在他家里设立一个学习小组。这位饱经旧社会苦难的老人,接到聘书以后万分激动。从此,他更加热心,更加忙碌了。他布置了“学习园地”,准备了记分簿、签到簿,做了几朵大红花,每天听完上午所有的课程以后,就把学生们领到自己家里,鼓励和督促他们复习功课。在他的耐心帮助下,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很快有了提高。
石近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学校里的学生。在校院里看到一根木条,他怕孩子摔倒,就随手拣起来。夏天,炎热的阳光射进教室,他从家里拿来草席,把窗户遮起来。严冬来临了,在学生们来到学习小组以前,他就把炉子生得旺旺的。学生们集体去看电影,他怕来往车辆碰着孩子,总是亲自送到电影院门口。他对六年级四班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一九六三年秋天新学年开始时,这个班级来了一个新教师。开学的第一天,石近福很早就来到学校,向新教师介绍学生情况,帮助教师指挥学生打扫教室。他还帮助教师进行家庭访问,带领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检查设立在他家周围的数十个学习小组的自学情况。
用模范行动影响孩子
和平区消防中队第四班班长兰德全,是西塔民办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负责四年级五班的校外辅导工作。他到教室里来,总是亲自扫地、擦玻璃,星期天还为学生们修理桌椅。他的行动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影响。渐渐地,学生们都爱护公物了,不再在桌椅上跳来跳去,有的学生还学着修理桌椅,许多学生都抢着清扫教室,养成勤劳的习惯。
一九六三年“六一”儿童节,全校的学生到北陵公园去游园,他和孩子们一同步行前往。途中,他替学生们拿东西,照料孩子们上厕所。游园完了整队回校时,发现少了两名学生。兰德全和老师、学生们找遍公园的各个角落没有找到。后来,他和全班留下等候失散的两个学生回队。这两个自动离队回家的学生,听别班同学说,他们的老师、辅导员和全班同学还在公园门前等候,感到十分惭愧,急忙跑回公园归队。兰德全看见了,没有责备他们,只是温和地说:“这样作不好,让老师和同学为你们担心,又浪费了大家这样多的时间!”这两个孩子感动得哭了。
胡妈妈的心意
在沈阳黎明机械厂工人家属胡玉书的家里,每天小客人盈门,有学龄前儿童,也有小学生。他们都亲昵地喊胡妈妈,要她领着复习功课,带他们唱歌跳舞。胡玉书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们的各种要求。
一天晚上,胡玉书偶尔听到儿子说,他们班上的少年先锋队员一天一天多起来,老师打算给他们成立一个校外中队部,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第二天一早,胡玉书便到和睦路小学校,找到于老师,要求把中队部设在她的家里。于老师说,你家里有学龄前儿童,还有两个学习小组,如果再添一个中队部,就更加不安静了。胡玉书却说:“成立校外中队部,对孩子们有好处,我怎能嫌麻烦呢。”老师答应了她的要求,从此,这个班级的孩子们便经常在胡妈妈家里开中队会,举行革命故事讲演会。
胡玉书认为,孩子们应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从小就使他们懂得为人民服务。她带着孩子们到大东饭店去擦桌子、扫地。起初,孩子们还有些腼腆,后来渐渐习惯了,他们常自动去参加劳动。许多顾客看见孩子们这样热心,都连声夸奖。从此,在胡玉书家里学习的孩子们,经常接到外面寄来的表扬信。
为了教育好顽皮孩子,胡玉书花了许多心血。有一天,牟万仁没有上学,胡玉书听说后,撂下家里的事便去寻找。从街东头找到街西头,哪儿都找不着。后来发现这孩子在小河里玩。牟万仁看到有人来找,从河里跳出来,一头钻进谷子地,不肯出来。胡玉书耐心劝说,才把他送回学校。
怎样才能使这个孩子好好学习呢?胡玉书决心用她死去的丈夫的苦难童年,向孩子进行阶级教育。她经常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在旧社会,有一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他和母亲穷得没有饭吃,早晨,有钱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不得不上山去打柴。太阳偏西,他才拖着疲乏的身体,带着用柴禾换得的几两小米走回家来……。牟万仁听了受到感动,后来有了进步,但不久老毛病复发,在一个雨天又逃学了。胡玉书并不灰心,她冒雨到处寻找,找遍了牟万仁经常玩耍的地方,没有找到。后来发现一栋三层楼顶上有人走动,仔细一看,原来牟万仁正在那里一心一意地掏家雀窝呢!胡玉书想叫他,又怕孩子受惊摔下来,于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等候。牟万仁掏完家雀才抬起头来,发现胡妈妈站在雨里望着他,全身被雨淋得透湿。这孩子看到后深受感动,就走下楼来,乖乖地跟着胡妈妈回学校去。从这以后,牟万仁再也不逃学了,再也不在课堂上玩东西了,学习大有进步。在胡玉书家学习的所有顽皮孩子,在她的耐心教育下,都变成了勤恳好学、乐于助人的好儿童。(附图片)
沈阳市站前派出所人民警察张鸿魁,是南京街第一小学的少先队中队辅导员。这是他在学校放寒假期间,向孩子们讲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崔宝林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