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所有有关于标签夷陵之战的老资料
众所周知,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它和之前的赤壁之战都与刘备、孙权有关,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由合作变为对立。赤壁之战过后,刘备趁势崛起,占据荆州之后,他顺势打入益州,夺了刘璋的地盘。不过,这荆州乃是魏、蜀、吴三家争雄之地,虽说大半都被曹魏占据了,但孙权却偏偏盯上了刘备,这是为何? 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孙权一直将荆州视为囊中之物,刘备占据之后,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微妙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在开头便描述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开端和结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朝历代政权交替,似乎都离不开这种“死局”。 而三国时期的军事历史,离不开三场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都是整个三国政权的转折点,其中夷陵之战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更是蜀国由鼎盛转入衰败的一个关键点。 许多人无法理解,在夷陵之战中,蜀国出兵不超过八万人,即使全军覆没也不过八万。而在汉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可以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兴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尔虞我诈的群雄割据世界,三国有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最后的大战夷陵之战,这也基本确定了当时天底下的形式。继承正统的蜀国比起另外两个政权,也获得了很多的粉丝。 不过让人感到好奇的是,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元气大伤,紧接着在217年,刘备又在和曹魏集团的汉中之战获得了胜利,为
东吴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后被斩首。二弟死得如此惨烈,刘备决定复仇,结果御驾亲征发动夷陵之战。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战中陆逊用火攻的办法,将刘备打的大败。至于刘备的败因,魏文帝曹丕是这样认为的,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陆逊则认为蜀军没有水陆并进,而东吴水军天下一流。刘备这样做也是不得已的苦衷,当关羽和荆州军全军覆没后
如果说关羽大意失荆州是蜀汉走向下坡路的转折点,那么夷陵之战便是蜀汉衰落的导火索。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调动了蜀汉大部分兵力去和东吴决战,原本是抱着必胜的心态,但是却因自己的鲁莽导致战败,最终一蹶不振。可以说刘备当时是被气昏了头脑,导致失去了理智,如果当时把刘备领兵换成诸葛亮领兵,结局会是怎样的?之所以说诸葛亮领兵夷陵之战不会像刘备输得那么惨,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比刘备要理智。
其实蜀汉统治走下坡路的标志,不是夷陵之战,而是关羽之死。而夷陵之战的后果,则从根本上导致了蜀汉最后的结局。这样看来刘备几乎快变成光杆司令了,人才大量的缺失也是蜀汉很大的问题。当时的蜀汉的兵力总共也就七八万的兵力,陆逊曾说:“刘备倾国之力东进,不能与之争锋。”也就是说当时的刘备是带了近乎于全部家当,铁了心去讨伐东吴的。不单单是兵力的损失,还有人才的损失,刘备一死人心难拢,尽管诸葛亮神通广大,但是仅凭诸葛亮一人实在是难以扭转乾坤。
此外诸葛亮在战争指挥和谋略上也具有过人之处,当初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之所以失利,主要是由于刘备战略指挥不当,当时蜀国的军队一路直进,东吴陆逊率领军队故意避其锋芒,把许多险要的山岭让给蜀军。综上所述,如果由诸葛亮指挥夷陵之战,由于两国存在着绝对的实力差距,改变战争结果的可能性非常小,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任何计谋都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