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所有有关于标签刘禅的老资料
孔明逝世刘禅连杀三个大臣,他这是“飘了”?专家:不杀才是真傻 引言有句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出自《三国志》中“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虽然影视剧中多出自反叛口中,但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却是正确的。天下大势不可逆,懂得顺势而动才不会害己害人。01 单论历史知识普及而言,《三国演义》可谓是“害人不浅”。这本小说一下子引爆了全民“三国热”,但是小说里许多杜撰的事件和人
蠢乎?明乎?庸乎?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三国时期这段历史,更是如同罗生门一般扑朔迷离,东汉于西晋中间这段三国时期,本来就混乱,再加上著名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里面的诸多故事情节,大家都已经难辨真假了。 其中刘禅真的很愚蠢吗?或许我们应该抛下固有的成见,再次看看他,诸葛亮曾经说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说明在诸葛亮心中,刘禅其实还是可以辅佐的。不过曹魏权臣司马昭却说:“虽使诸葛亮在,
枝江市位于长江北岸,是湖北省的县级市,属宜昌市代管。枝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得名于秦代,在秦汉时期都是南郡的属县。在汉末三国时期,枝江是硝烟四起的战场,关羽、张飞、魏延、陆逊和乐进等三国名将都在该地留下了足迹。综合史料来看,属于枝江籍的三国名人一共有四位,分别属于两大家族,一文一武,同属蜀汉集团,在蜀汉集团要职。 首先介绍的是枝江市董市镇籍的董和、董允父子。董和,字幼宰,早年举家迁到益州,在
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坚决不降,要求全城殊死一战。刘阿斗却打定主意,只听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 于是,除了刘谌杀死妻子和儿女,又自杀殉国之外,刘阿斗带着还活着的5个儿子,用绳子把自己绑起来,车里拉着棺材,去集体投降了。 刘备一代枭雄,子孙里只有一个刘谌颇有先祖风范。“此间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在曹魏做安乐公8年才寿终就寝。 1、安乐公,一个安心享乐的家伙 从没有一天反省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的时代总是容易被人所怀念,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客观上却为中国人起到了历史教材的作用,以至于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几个三国的人物,这在世界上都是神奇的:其他民族的普通人谁还会对2000年前的人如此熟悉? 不过,我们所谓的“熟悉”其实只是一种非常肤浅的熟悉。不要说咱们对三国历史人物的性格
蠢乎?明乎?庸乎?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三国时期这段历史,更是如同罗生门一般扑朔迷离,东汉于西晋中间这段三国时期,本来就混乱,再加上著名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里面的诸多故事情节,大家都已经难辨真假了。 其中刘禅真的很愚蠢吗?或许我们应该抛下固有的成见,再次看看他,诸葛亮曾经说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说明在诸葛亮心中,刘禅其实还是可以辅佐的。不过曹魏权臣司马昭却说:“虽使诸葛亮在,
在我国古代,墓葬文化非常的盛行,最早从夏商西周开始就流行土葬了,随着时间的发展,像是器物陪葬、金银陪葬甚至是活人陪葬也渐渐的出现了。土葬也从最早的简陋的坟包,发展成了偌大的陵墓,甚至是陵墓群,像是清朝的皇陵,可是切切实实的豪华无比。 不过豪华的陵墓从来都是达官贵族和皇室贵胄的专属,普通人是没有这个能力修建如此豪华的陵墓的,因此但凡是规模稍大的陵墓,都必定拥有价值不菲的陪葬品,也因为如此,古时候的
作者:许云辉 公元220年7月,蜀汉叛将孟达“率所部降魏”后,调转枪口随魏军攻打由刘备义子刘封占据的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刘封拒绝孟达劝降后,西城太守与上庸太守申氏兄弟先后叛蜀归魏。刘封孤掌难鸣,拼着性命杀出重围,“走还成都。” 刘备因上庸失守而恼羞成怒,摆出大义灭亲架势,给刘封扣上“欺凌孟达致使其背汉降魏、又袖手旁观导致关羽兵败被杀”两条罪状,在诸葛亮怂恿下,“赐封死,使自裁。” 引颈受戮
俗话说得好:“酒壮怂人胆”,刚刚卖完草鞋的刘备便在闹市之上,与关羽、张飞打了一个照面。为了获取,关、张二人的详细信息,刘备当时便提出要去下馆子,几杯烈酒下肚之后,刘备便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吾乃是中山靖王之后,乃是当今天子的皇叔… 刘备说出自己真实身份之后,当时屠猪卖肉的张飞,觉得刘备不简单,而当时亡命天涯的关羽更是觉得自己貌似找到了靠山。于是,关羽,张飞二人,便称刘备为大哥。后来,还在桃园结拜
前言: 三国时期三位雄主逐鹿天下,而受罗贯中“正统”观念的影响,蜀主刘备身为中山靖王的后裔,自然代表着刘姓政权的天命,以致于后人将魏国与吴国看作是“反派”,而且在刘备遭受挫折之时,都不禁为之伤神。事实上比起魏国与吴国两位君主,刘备的“创业史”是最坎坷的,他在起兵后多次遭到溃败,而且在逃跑的过程中,四次将自己的妻子与孩子抛弃。史书只是记载了这段过程,却未描述关于刘备的任何情感,以致于刘备给世人,留下
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小说里面,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对于整个天下的局势划分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诸葛亮智谋天下无出其右,但是遗憾的是蜀国终究势力还是太弱最终覆灭。 诸葛亮死于234年,西蜀势力灭亡于263年,没有了诸葛亮的扶持,蜀国很遗憾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诸葛亮死后,由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继续领导着蜀国,尽管他的能力优秀,可是比起诸葛亮还是逊色一筹,带着蜀国维持了二十九年。 诸葛亮
昔日先主刘备曾种菜于曹魏而与曹孟德煮酒论英雄,惊雷掉箸,佯装并无大志,才躲过一劫,而后,后主刘禅尚以能乐不思蜀之言以存自身,可见后主之智深也。而况在位四十载,非常人也,若后主刘禅无能岂能安守蜀国? 李特却说:“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张璠也说“刘禅懦弱,心无害戾”。历来世人对于亡国之君或褒或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实难分辨。 况且乱久而治的三国时期,蜀国被魏国所灭,陈寿修史,蜀国无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是古代表章类文的“典范”之作。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心雕龙》,说它是“志尽文畅”。 宋代的苏轼说它“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并把它与伊尹、傅说写给太甲、武丁的奏表相提并论。苏轼认为,自秦汉以降,以忠君为己任的臣子,没有人写出过这样好的文章。 但是,当代一名叫胡觉照的陕西教授,因为这篇文章中带有“忠君”的色彩,曾两度上书教育部,给《出师表》冠以“愚忠”的罪名,请求
整本《三国演义》里,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无非是一文一武:文有诸葛亮,武有关云长。 关云长一生三国征战,被后世尊为“武圣”,关圣帝君、武财神、义薄云天关二爷,都是他老人家; 而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甚至有“多智而近妖”的说法,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战船,这三把火都写进戏文,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六出祁山……这都是与山川共存、和日月同辉的经典桥段。 诸葛孔明智绝一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他在生
诸葛亮去世前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朝廷重臣?其实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大家的印象中,刘禅是一个非常懦弱的小皇帝,没啥能耐,以至于最后落得了亡国的下场,还出现了乐不思蜀的丑闻,令人耻笑千年。然而在这些固定印象之外,大家恐怕不知道,刘禅在位时间可是长达41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他也是三国君主中,最稳定的皇帝,他在任期间,国家可比曹魏和东吴稳定多了,鲜少叛乱。从种种事迹来看,刘禅的真
当我们要夸一个人聪明的时候,一般就会将对方比喻成古时候的天才,比如说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你夸一个人“智比诸葛”的时候,对方一定会很高兴,然后哈哈哈大笑,或许还会谦让两句:“我哪有诸葛亮聪明。”而当我们要骂一个人蠢的时候也很简单,就把他比作刘禅,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保证让对方暴跳如雷。 无论是在史书中还是在演义中,刘禅的形象似乎都并不怎么光彩,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的刘禅,那更是堪称无用至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第二代国君,此君性格柔和,无雄才大略,诸葛亮尽心竭力辅佐他,最后活活累死。 刘禅晚年任用奸佞,蜀汉衰亡,最后被曹魏所灭。 历史上一般认为,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即便有通天之能也无法逆转乾坤。司马昭后来在洛阳见到刘禅后就说:这位爷当初诸葛武侯都辅佐不了他,何况是姜维呢? 谚语“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刘禅。 那么我们现在不妨脑洞大开:假如当年诸葛亮废掉刘禅,自立为帝,或者自立为王
每当说起历史上著名的昏君,相信不少读者都会提到刘禅的名字,毕竟“乐不思蜀”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从正史上来说,蜀汉的灭亡,宠幸宦官,排斥忠良的刘禅绝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依然能够维持29年的政权,还是能说明,他也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时,刘禅却选择连杀三位重臣,这又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事后才知他多高明,不妨让我们来好好看看。 第一人:车骑将军刘琰
大家都了解过,在东汉末年,大家都在争夺城池。在武功强弱上来说,刘备并排不上名,不过刘备还是打下了自己的国家,还是称了帝,令人叹息的是皇帝并没有当太久,只坐了三年,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回了白帝城,最后病死在那。 刘禅是一个不争不抢的人,他还有一个称号“扶不起的阿斗”,但是身为得力助手的诸葛亮,也没有得到皇位,为什么呢?在古代的时候,皇位只有皇室能坐,就算是诸葛亮能力再强,对刘备再有用处,为他立下再多
在中国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中,以聪明著称的历史人物是数不胜数的,随便一想就能说出好些个;不过,以蠢笨而出名的历史人物,倒是不怎么被人注意,愣是要说出来,也说不上几个。比如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这个阿斗当初在投降后,却凭借自己写的3个字,让司马昭留下了他的性命,安度余生。 刘禅,出生于公元207年,他的母亲是甘夫人,父亲是刘备,因为胎梦是吞下了北斗星,所以,就给他取了小
“朝廷(刘禅)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三国志·杜微传》 王朝末年的皇帝,从出生,就是一场悲剧。那时节,社会已经极度的腐败黑暗,纵使想要有一番作为,也总是力不从心,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比如崇祯皇帝,少年时期就立志要改革弊政,振兴王朝。无奈奸臣把持朝政,自己又太过于急功近利,刚愎自用,最终,明灭,自己也自缢身亡。还有更多的末世皇帝,年少时锦衣玉食,裘马轻狂,最后国破,自己也成为了阶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给人的感觉就是昏庸、无能的代名词,从登基到退位,他似乎都没有为蜀国办成一件正事,亡国之后,在魏国“乐不思蜀”的表现彻底证实了这一点。那么历史上的刘禅真如演义中说的那样昏聩不堪吗? 其实不然,刘禅在诸葛亮这个国之柱石去世后仍然能稳坐皇位二十九年,说明刘禅也并非一无是处,用一句话概括刘禅“人贵有自知之明”比较合适。刘禅对自己的能力很清楚,对天下的形势很清楚,对自己的手下有多大能
三国里英雄辈出,曹操杀伐果断,关羽忠义不移,诸葛亮智谋无敌。后来刘备早逝,将蜀国的储君刘禅和北伐大业都交到了诸葛亮的手里。诸葛亮为其鞠躬尽瘁,多次率军北伐,最后星落五丈原。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会不会就取代刘禅称帝,曹操在临终前给出了答案。 说起诸葛亮我们都知道他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山的,之后一直跟着刘备出谋划策。当时法正也在刘备帐下,所以法正是刘备大军前线的谋士,诸葛亮管理后方大本营,两人分工
一直以来,无论是历史还是民间,认为刘禅是无能的君王,蜀汉之所以败亡,他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司马昭派钟会、邓艾攻打蜀国,本意是立威,转移他在国内杀死皇帝的舆论讨伐,对于能不能打下蜀国,并不是十分在意。要不是刘禅惊慌失措、贪生怕死,多坚持一会,结局又可能是另外一种模样了。 但是,仅仅以亡国的悲剧来评价刘禅是一名昏庸的君主,是不够全面的,如果把刘禅放进中国帝王的历史中比较,可以发
其实刘备本是不想杀刘封的,是在诸葛亮的劝谏下,才采取措施,杀掉了刘封的。孟达将刘备想杀二人之事告诉刘封,希望刘封也投降,刘封哪肯,最终被曹军击败,逃回上庸,结果上庸也叛变了,这一下刘封只能逃回成都。诸葛亮之所以逼死刘备养子刘封,除了没救关羽和担心他威胁刘禅的地位,更重要的一点是担心刘封威胁到他自己的地位,威胁到他获得蜀汉大权。
有时候,就算京城被破,君王也不会轻易开城门投降,而是会转移到另外一个城市,组织人马继续抵抗。整个蜀国境内却基本上放弃了抵抗。刘禅若是固守城池,抵抗半年时间,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是,刘禅却在这时候,没有组织任何抵抗,就拱手让出城池,开门投降。在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试图给刘禅翻案,认为刘禅在刘备去世后,还能守住国家三十多年,说明他虽然不算是千古一帝,至少也是个守成之君。
众所周知,世人常说,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最终把父亲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汉江山葬送到了其他人的手中,但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在诸葛亮辅佐阿斗的时候,其整天沉迷于酒色当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也曾数次进行劝告,诸葛亮也在不断的北伐,替蜀国多拿下一块土地,但却没成想诸葛亮却死到了五丈原当中,在诸葛亮临终前,感觉自己快要不行了,就找刘禅交代了剩下的事情。
邓艾决定从阴平古道奇袭蜀国,开始整顿军队,挑选精锐,并邀诸葛绪一道进军,诸葛绪认为这不是自己分内的任务,拒绝参加,邓艾便率领自己的三万孤军踏上伐蜀的征途。将士们齐声应道:“愿决一死战!”邓艾便率军进攻江油。如果刘禅不让诸葛瞻出战,而是让武将罗宪迎战邓艾,邓艾会死无葬身之地。如果让罗宪去防守成都,或者去绵竹对抗邓艾,都会让邓艾死无葬身之地,只可惜刘禅有眼无珠不识人。
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司马昭选择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呢?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在三国后期,曹魏的人口是三国中最多的,约为450万人,东吴的人口居于曹魏之后,约为230万人,而蜀汉的人口是三国中最少的,约为95万人。如果按照10:1的比例来看,曹魏有45万军队左右,东吴有20多万军队,而蜀汉的兵力最多只有10万人。相反,如果司马昭选择先灭东吴的话,要先准备大量船只,也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师。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刻画成为了一个十分忠于汉室的英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打着“光复汉室”的名义,好像显得刘备丝毫没有野心一样,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有一天刘备和同宗的小伙伴就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和这个桑树一样豪华的车盖,刘备的叔父刘子敬赶紧让刘备住嘴:当我们看望刘备4个儿子的名之后,想必大家都已经能揣测一二了,将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正是读作“封禅永理”4个字,正是称帝和永远治理的意思,这也能看出刘备的野心和称帝的野心。
当皇帝的时候,诸葛亮等人先后掌权的,国家如何治理,其实没他多少事。这还算了,毕竟,如果大臣能把事情搞好,自己落了个轻松,还得到知人善任的美名。原来,乐不思故乡,并非刘禅的原创,他不过是拾了重耳的牙慧而已啊。这一去,异常艰险,穿行数国,受了很多侮辱,却也收获不少真心,最终在秦穆公帮助之下,夺回王位。如果没有齐姜的当机立断,也许重耳就老死林下,成为跟刘禅一样被嘲笑了。
从古自今,被公认结盟的最好方式便是联姻,刘备的儿子刘禅却没有娶关羽的女儿,让自己父亲这一代的结盟继续持续下去,更何况三兄弟也不是亲兄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血缘问题。尽管孙权替自己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时,被关羽羞辱并拒绝,关羽的“虎女”名声到处流传。跟刘禅自身有关,刘禅后期亲近佞臣,宠爱的女人都是美丽柔弱的,关羽的女儿也不符合他的欣赏眼光。
大权不能握在一人之手,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际,同时委任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之际上就是分权之举。长子刘禅年龄尚幼,大量人才丧失,让蜀汉内忧外患,刘备选择这个时候托孤,要有能臣,诸葛亮、李严就被找到永安进行托孤。刘备永安托孤之际,没将兵权交给诸葛亮,选择李严掌控兵权,这是为何?诸葛亮想用兵只需刘禅同意即可,刘禅对诸葛亮本就信任,将一切大权均交给诸葛亮,你说李严能有啥权利,刘备这样安排只不过为安排蜀汉政权内部稳定。
但刘备身边还有其他的将领和谋士,比如赵云,庞统等人,他们也为刘备的江山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在刘备临死之前,曾给赵云一个特权,这个特权便充分证明了刘备对他的信任。当时刘备白帝城托孤,除了和诸葛亮有过交代,还曾经交代过赵云一件事,他要赵云好好照顾好自己的儿子刘禅,当时赵云还年轻,并没有听出出刘备话中的深意。刘备这样对赵云说,自然是给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但奈何赵云没听懂,只能错失良机。
曹魏破蜀汉,刘禅写降书绑手而出,参考当时的政治背景,他的投降也不一定就是错的。汉嘉太守黄元叛乱,他派遣将士前去征讨,活捉黄元至成都斩首,而且他能完全放权给诸葛亮,在诸葛亮在时听取他的意见重用贤臣,且他在位期间施政务实,能看得到眼前,不盲目追求莫须有的东西,也可以称得上是年少有为,少年英才了。以上所说只表明我个人观点,仅仅觉得刘禅作为已有的政治矛盾中的一国之君虽然谈不上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人,但也能够举贤任能,在政期间没有祸乱百姓,政务仁和,投降退位能明哲保身,就已经很不错了。
受到排挤打压的益州籍官员李邈,对为诸葛亮举行隆重的哀礼十分不满,就找机会对刘禅说:李邈所言代表了相当一批西蜀官员的认识,也点到了刘禅的心痛之处,从侧面验证了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图。李邈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要刘禅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将荆州籍官员一网打尽,夺回权力。后世将此看成刘禅对诸葛亮“深厚的感激之情”和对其身后名誉的维护,这是大错特错的。
两个政权的后主刘禅和孙皓,也代表了两个不同类型的昏君。刘禅昏弱,孙皓暴虐。孙皓对待西晋皇帝和大臣丝毫不收敛他的锋芒,他最后的下场如何呢?但是孙皓则不然,他反过来对司马炎说:"臣在南方同样设置了座位等待陛下。"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西晋遭遇动乱衣冠南都,西晋宗室果然渡江在建业开创东晋政权,算是应验了孙皓的话。刘禅在曹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孙皓在西晋怼天怼地,为什么都能得到善终呢?
在很多人的心中,汉末三国的历史精彩在诸葛武侯薨逝后就结束了,以至于不少人都觉得季汉的后主刘禅在诸葛武侯薨逝后没几年就被曹魏灭亡了。诸葛武侯薨逝后依然留下了优秀的官员团队,比如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王平等等。其次,在诸葛武侯薨逝到季汉灭亡的近三十年里,曹魏方面也发生了多次重大变故,司马氏为了取代曹魏而进行多次大规模内战。于是刘禅在诸葛武侯薨逝后又当了近三十年的太平天子。
郤正教导刘禅如何应对司马昭的发问,反而被刘禅出卖,也是一个比较悲催的情况。司马昭征召刘禅到洛阳,而当时的环境相当动乱,蜀汉的大臣大多不愿意护送刘禅东归,仅有寥寥几个人念着君臣情谊,护送在刘禅周围,其中就包括郤正,抛弃家眷在蜀地,单身护送刘禅东迁。虽然刘禅对郤正的态度很好,但在"乐不思蜀"这个典故中,还是把郤正给出卖了。郤正听说了这件事,跟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这样的问题,就应该一边哭泣一边回答:先人坟墓都在陇右、西蜀,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地。
蜀汉灭亡以后,刘禅又活了8年才死,小日子过得不错。刘禅是主动投降,因此也被先对善待。蜀汉灭亡以后,刘禅被迁移到晋国首都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县公,也就是公爵。但是,刘禅投降后,遭遇了很多的侮辱,如今来看,他的投降是否正确?最终,刘禅投降后,平安多活了8年,直到64岁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葬于洛阳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可惜在上世纪60年代被夷为平地。
按理说赵云武功盖世,应该得到刘备的重用才对,然而,自从投奔到刘备麾下之后,刘备却一直都不肯重用赵云。刘备之所以不愿意重用赵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赵云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并没有指挥大军打仗的才能。其实,赵云虽然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依然是刘备麾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如果没有赵云全力以赴保护刘备的安危,刘备又如何能够治理好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