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突然暴毙圆明园,凶手是林黛玉?让人众说纷纭的雍正之死

雍正这个皇帝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谜一样的男子。虽然清朝离我们很近,但对于深宫的秘密却离我们很远。在一群史学家门还在为雍正是如何登基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另一拨人又在为雍正帝的死发愁。他到死怎么死的呢?

关于雍正是怎么死的现在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版本很多,但是要把林黛玉和雍正的死联系起来,这个想法真的很大胆!

咱们先从雍正暴毙那天说起

作为一个皇帝,每天吃了什么,在哪儿睡觉、和谁睡觉都有明确记载。我们看看《雍正朝起居注册》上是怎么说的。公元1735年10月7号这一天,雍正到圆明园办公。到了晚上的时候发觉浑身难受不得劲儿。很快他就瘫在床上感觉自己快不行了,于是赶紧叫来大臣宣布让弘历继位。第二天雍正就暴毙了,死得又快又突然,都不让人有个心理准备。

然而《雍正朝起居注册》对于雍正为什么突然暴毙没有记录,这才是让现在的史学家最为头疼的,知道哪天死的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死。但是在当时的大臣张廷玉在自己的书里倒是有点记载,在张廷玉的记载中雍正当时七窍流血,把他吓得够呛。七窍流血这个症状不多见,有点中毒而亡的意思,但是想要坐实这个猜想却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记录了。

因为死得太谜,所以坊间对于雍正之死的猜测就非常多了,但大多都和女人有关。

比如《甄嬛传》里说雍正就是被甄嬛给活活气死的。你说这个就是编剧瞎扯淡,看完乐一乐就算了,当不得真。但有些比较严肃的作品中也说雍正的死和女人有关。《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是我国很有名的历史小说家,他所写的《雍正王朝》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一本小说。在小说里,雍正的死比《甄嬛传》还扯淡。

就说雍正当年下江南,碰上一个民间女子喜欢得紧。两人好上之后这名女子还生了个女孩儿乔引娣。乔引娣从小在民间长大也不知道自己的爸爸究竟是谁,最后竟然和雍正的十四弟好上了。这狗狗血的吧,更狗血的在后面。后来雍正在十四阿哥府里看到了乔引娣,突然就想起自己年轻时在江南的旧情人。于是雍正就把乔引娣接到宫里给自己当妃子。最后两人得知真相无地自容,羞愧不已,双双自杀而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还有个流传最广的死法,被仇人的女儿所杀,这个女人叫吕四娘。

吕四娘的爷爷叫吕留良,这个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大文人,有点反清的思想,但是这个时候老爷子已经死了。后来有个读书人叫曾静,他派自己的学生给岳飞的后人川陕总督岳钟琪送了一封策反信。信里写了大量关于雍正杀兄弑弟篡夺皇位的罪状,让他趁机起兵造反推翻满清政权。后来这个事情暴露被查,牵连了江南很多的读书人,吕留良一家也被牵扯了进来。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因为吕留良生前写过许多反清的文章,虽然他死了但是他的后人却没能幸免。吕家满门被抄斩,唯独在安徽老家寄养的吕四娘活了下来,所以吕四娘从小就对雍正恨之入骨。后来吕四娘就拜了独臂神尼为师学了一身武功,进出皇宫就跟出入自己家一样易如反掌。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话说吕四娘长期潜伏在宫里偷听太监说话伺机等候杀雍正。有一天太监抬了一个妃子去给雍正侍寝,路上乌漆嘛黑的啥也看不见,吕四娘就伸腿把抬妃子的太监给绊倒了。裹在被子里光溜的妃子就滚了下来,吕四娘趁机点了妃子的穴道自己钻进了被子里。等到了雍正的寝宫吕四娘就趁机杀了雍正还砍下了他的头跑了。后来传说雍正棺材里的头是木头做的,因为头被吕四娘给带走了。

这个故事一听大家肯定就更乐了,简直是漏洞百出胡说八道。皇宫这么容易就让你进去了还得了,武功这么厉害清朝皇帝早死了几百回了。

接下来咱们就说说林黛玉是怎么和雍正联系起来的

把林黛玉和雍正联系起来的是两个“红楼迷”,听起来挺匪夷所思的,但是却很有意思。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据说林黛玉的原名叫竺香玉,所谓金陵十二钗其实都是曹雪芹的想象,就只有竺香玉这么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竺香玉是曹雪芹的恋人,原本两人你侬我侬正准备结婚呢,结果有人看竺香玉长得漂亮就给送到宫里给雍正当妃子去了。曹雪芹气得不行,就混进宫里和竺香玉两人联合给雍正投毒把雍正毒死了。

这怎么又和曹雪芹联系起来了呢?

红学家主要分两派,一个索引派,一个考据派。考据派里又有一支红楼解梦派,代表人物是一对姐弟,姐姐叫霍国玲,弟弟叫霍纪平。是不是很耳熟,这都是咱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物。

家姐弟对《红楼梦》特别痴迷,读得非常的仔细,比较推崇俞平伯先生。俞平伯先生属于红楼考据派,对于红楼的考证比较扎实。俞老写了一本《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的书,姐弟俩就拿这本书作为参照。

《红楼梦》里,林妹妹的爹没了跑去投奔贾府,但是从家里出来时林妹妹才6岁,到了贾府王熙凤问她多大,她说自己13岁。这到底是多远的距离要走7年呀?所以这里有一个漏洞,林妹妹这些年干嘛去了?经过大量批注对比,姐弟俩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曹雪芹写《红楼梦》里蕴含了大量的隐喻,是对当时历史的另一种解读。因为曹雪芹家就是在雍正年间被抄家走向没落的。所以他们推测,林妹妹这几年先进宫杀了雍正,然后再投奔贾府。姐弟俩还因此写过几本书,还真有红楼迷相信。不过真的是林妹妹干的吗?翻阅典籍,雍正的后宫并没有一个姓竺的妃子。曹雪芹一介文人,也没有敢杀皇帝的胆子呀。所以这也是瞎扯淡。

但是也有一个最接近事实的说法,雍正死于丹药中毒。

雍正是个很勤劳的皇帝,每天勤勤恳恳地批阅奏章,只能睡4个小时。长期操劳过度身体一直不太好。于是就请了两个道士张太虚和王定乾进宫给自己炼丹,希望能延年益寿。炼丹在咱们中国历史上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很多皇帝都想长生不老。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和我们现代相比,古人全都是化学文盲。这些丹药里都是水银、铅、黄金等化学成分,吃了肯定中毒。但是雍正没有吸取前面那么多帝王的教训,还痴迷于炼丹。为此还写了一首炼丹诗:“千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可见雍正对于炼丹非常有心得。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这两个道士给雍正炼丹的时候往里掺了春药,雍正吃完顿觉生龙活虎,精神百倍。他不仅自己吃,还给大臣们吃。圆明园账本中记载了有一天宫里进了200斤黑铅,12天后,雍正就暴毙而亡。雍正死后第二天乾隆就把两个道士给撵走了。

如果真是雍正因为吃丹药中毒身亡为什么乾隆不直接杀了张太虚和王定乾呢?那是因为乾隆不能直接杀了两人,杀了两人就直接实锤了雍正炼丹吃死了自己。所有他只能撵走这两人,并封锁消息,谁也不准再提炼丹这事儿。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中国历史上像雍正一样炼丹的皇帝真的不少,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全都炼丹。越有能力就越想做更多事,越觉得活得不够长,康熙还想向天再借500年呢。但是对于雍正炼丹而死的猜测也不是正史所记载的,所以对于这个事情,至今都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众说纷纭。但也正是因为他身上的谜团太多,才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本文标题: 雍正突然暴毙圆明园,凶手是林黛玉?让人众说纷纭的雍正之死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5552215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2条)

料友:友情歌/rose 2021-01-28 22:19
哈哈哈哈,小編同學將幾個瞎扯談扯到一塊,又扯談了一次,敬業,給你點贊,比那些婆媳關係好看,
料友:友情歌/rose 2021-01-30 17:18
我听说不是黛玉,好像是郑爽
相关文章
“东北王”张作霖之墓杂草丛生,旧部们是如何处理
张作霖,号称“东北王”,他从小家境贫寒,却靠着一股冲劲,稳扎稳打,掌管东北三省,张作霖对待部下十分的好,为人义气。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张作霖作为一个血性的中国人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卖国求荣。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成重伤,不救身亡,
标签张作霖,张学良,日本_历史,奉天
如果康熙传位于他,清朝很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八国联军又有何惧!
如果康熙传位于他,清朝很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八国联军又有何惧! 众所周知,大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年多年的封建统治就此结束。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大清王朝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它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 在清朝后期
标签康熙,爱新觉罗·胤祥,清朝,雍正
溥仪“龙床”照片,图二是皇后婉容洗澡的地方,看完让人大跌眼镜
在人们的印象中,作为天下至尊的皇帝,他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全天下最好的。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其他的,没有人能超过他。人们一起提皇帝,脑里首先呈现的就是掌握生杀大权,享尽齐人之福,生活奢靡无比的场景。 的确,作为皇帝享受的是要比别人好,但是皇帝的生
标签溥仪,婉容,皇后
“东北王”张作霖有多狠?所有人听令:全体放假,全都上街杀日本人!
我们都说历史是时势造英雄,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总是会有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束阳光,一些希望。曾经虎踞东北的东北王‘张大帅’---张作霖,也是这样一个刚烈的英雄人物。而每一件关于这个‘东北王’的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关于他本
标签张作霖,日本人,东北,日本_历史,张大帅,军阀
雍正恨透年羹尧,为何死后还与他妹妹合葬?她靠什么打动雍正?
在历史上,雍正皇帝虽然信佛,整日拿着一个念珠,还不时对着佛祖念上一段经文。但是,他的心胸可不像佛祖那么宽阔。对于不听自己话的人,他从来不吝惜用暴力惩罚。 比如,八阿哥不断在暗中使坏,最终联合九阿哥和十阿哥发动逼宫,要求恢复八王议政。雍正缓
标签年羹尧,雍正,孝敬宪皇后,年妃,皇后
北大展出汉简,秦始皇传位之谜被揭开,学者:我们冤枉了他2000年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继承了数代秦王的丰功伟绩,终于统一了天下,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大乱世。从历史功绩来说,秦始皇无疑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但是他的名声却不怎么好。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当中更是把他这个开国之君与桀纣这样的亡国
标签嬴政,北京大学,扶苏,赵高,胡亥,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