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徙,最高一次涉及1340万人

人口迁移对民族种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对姓氏源流、谱志文化的影响更是深远,其中古代五次,近代一次。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中国地理上,南北分界线位于江苏中部的淮河,中国古代的前三次人口大迁移都出现在这里,均是淮河以北人口大规模迁往淮河以南。

第一次在西晋末年。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二次在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七年零二个月的时间里主要战场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则繁荣依旧。南方重镇如金陵、广州等很多地方,照样有着大批来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来大唐做生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第三次在宋朝。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金邦女真人乘宋朝国力空虚,乘机大规模南下,因无非忍受金邦的屠杀和高压政策,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人纷纷跟随着朝廷大批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到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第四次在明朝初期。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逃,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比如扬州,这座位于长江以北、曾经最繁华的城市,在朱元璋的军队占领之时,只剩下18户人家。作为统治者,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这次移民,经建文帝、明成祖,历时五十余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空前绝后。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就产生在这次人口大迁移中。山西虽在北方,但地形阻隔,战乱不多,人口稠密而土地少,不足以供养太多人口。明代初年,山西人被大量迁移到河北、河南、山东以及陕甘一带,最南抵达淮河流域。从山西南部出发的移民,往往要经过山西洪洞县,洪洞城北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明朝政府在此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寺旁有一棵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成群的乌鸦在树上筑巢,星罗棋布。这样一棵雄伟的大槐树,成为移民跋涉道路上最深刻的记忆。当这些移民到达他们新的定居地之后,他们把自己的来处告诉子孙,这些子孙又经过后来的几次大迁移,无法再追溯到更早的故乡,于是祖先曾经停留的大槐树下,成为寻根祭祖的终点,成为亿万华夏子孙心目中故乡的象征,成为他们萦回梦里的精神家园。

这次波及全国的大移民中,并不只有一棵大槐树。云南民间流传,祖先来自南京城杨柳巷,戍守云南的士兵其实来自江西、浙江、湖南和河南,而他们迁出的南京,指的是包含今天江苏、安徽和上海的南京地区,而不仅仅是南京城。安徽、湖北移民,只记得江西瓦屑坝,苏北人则往往宣称祖先来自苏州阊门。这样一些小地方,自然不可能供养出众多人口,它们和大槐树一样,只是他们对祖先记忆的精神家园。

第五次在清朝初期。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先是张献忠入川称帝建立政权,四川成了首战之地,继而南明与清军的战争、再后来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康熙七年(1668),开始移民。政府给予了大量诱人的政策,如五年不纳税、田土数亩、安置费、可应科举等等,于是移民蜂拥而至。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大批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给四川带来客家话。此外还有来自福建和江西、广西的移民。与此同时,湖广人还继续向北,进入与四川毗邻的陕西南部。等到乾隆后期,那些曾经被荒草覆盖的地区,一县人口已经增加到上千户甚至万户,山岩和深谷中,都有了居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发生在清末及民国: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大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时间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走西口是以中原人为主,目的地是**及河西走廊。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

这次与以往不同,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1 闯关东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关,指山海关。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关东。当时关内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1927、1928、1929连续三年超过百万。据史料记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这种历史鲜见的移民现象被称为“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

2 走西口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经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走西口”流民潮持续了300年。

3 下南洋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大多数。这一批向海洋开拓的移民,也成为最早拥有近代化思维的一批华人。自清代晚期以来,南洋华人中的杰出人士就不断反哺大陆,开办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贸易,许多南洋子弟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与抗战。抗战期间,仅在滇缅公路服务的华侨就多达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牺牲在那里。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徙,最高一次涉及1340万人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45227192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宋庆龄去世前留下遗嘱,点名要和此人葬在一起,不愿与孙中山合葬
在我们的古诗中曾有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令人动容的句子。真正相爱的人,他们的心意是相通的,不管相隔多远,两个人都是靠在一起的,所以,真正的灵魂伴侣不需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从古时候,一直到今天,发生过很多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
标签宋庆龄,孙中山,李燕娥,宋嘉树
洪承畴为何指挥不好松锦之战?手下总兵都不听话,王朴还把他卖了
自从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过后,后金的实力与日俱增,努尔哈赤几乎是势不可挡的存在。明朝在关外,可谓是一退再退。 可以说对大明朝来说,非常需要一场胜仗,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但是这场胜仗实在是太难等了。一直等到21年以后,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
标签洪承畴,松锦大战,明朝,王朴,崇祯,清军
始皇统一六国时,世界各国都在干嘛?日本在钻木取火,韩国的最逗
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戏剧性和趣味性,虽然全人类的历史进程都是殊途同归。但由于各地区生产力水平和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历史转折节点到来的先后也不尽相同。 譬如清朝时乾隆执政的那60年,我国还是一片封建王朝欣欣向荣的景象,乾隆的闭关锁国战略,让国
标签韩国_历史,嬴政,六国,钻木取火,朝鲜半岛,乾隆
苏提达再抱诗丽吉大腿,强调王室传承,她才是被承认的正宫王后
苏提达王后最近有点不开心,玛哈国王把诗妮娜贵妃宠上了天,不但拉着贵妃亮相了多个公开活动,还给诗妮娜升了咖,提到了所谓“平妻”的身份。 不甘示弱的王后频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文,摆出强硬姿态要捍卫自己的正妻身份,一出出的王室大瓜看得人眼花缭乱
标签苏提达,诗丽吉,玛哈国王,诗丽吉王太后,诗妮娜
《上阳赋》子澹登上皇位,册封锦儿为贵妃,因污蔑阿妩被赶出皇宫
《上阳赋》子澹登上皇位,册封锦儿为贵妃,因污蔑阿妩被赶出皇宫。杨祐宁可是近期大热的男演员,无论是《上阳赋》中章子怡搭档,还是《流金岁月》和刘诗诗搭档,都不怯场演技很突出。杨祐宁扮演的三皇子子澹是剧中的白月光,他是女主阿妩的青梅竹马,也是阿妩
标签阿妩,上阳赋,锦儿,豫章王,贵妃
为什么欧洲王室千年不变,中国王朝却换来换去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国的朝代走马观花般的更迭变换,一首朝代歌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这些朝代,却鲜少有超过三百年历史的。可是,纵观欧洲的王朝更迭历史,很容易就能
标签欧洲_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