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十五年后轰然倒塌根因:贫富差距极端化之际,遭遇发展天花板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部出征,杀入齐都临淄,消灭了山东六国中的最后一国——齐国,宣告嬴政统一天下的大业就此完成。

吞并六国后,嬴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称王已不足以彰显功德,豪气万丈地改称“皇帝”。随后,他又宣布废除谥法:“死后再依生前所作所为来确定谥号,是让儿子议论父亲,大臣议论君王,不足为道。从现在开始,废除谥法。朕自称始皇帝,后世依次计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

秦始皇以为,六国被消灭后,大秦帝国就再也没有值得一提的竞争对手,后世万年都将会是他子孙的天下。可万万没想到,他死后刚一年,楚地两位平民就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揭竿而起,点燃了大秦帝国覆灭的导火索;两年后,即公元前207年,昔日沛县亭长刘邦就率兵从武关道杀入渭河平原,攻占了秦都咸阳,宣告大秦帝国正式灭亡。

从吞并六国到最终灭亡,秦朝不过存在了十五年时间,堪称中国历史最为短命的王朝之一。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大秦帝国,为何在短短十五年后就轰然倒塌?

对于秦二世而亡的讨论,千百年来诸多学者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在《过秦论》中,汉代贾谊说是这因为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阿房宫赋》中,唐代杜牧说是因秦始皇大修宫廷楼阁、奢侈无度而亡国;在《六国论》中,宋代苏轼指责秦始皇自恃以法治国,却忽略了笼络天下士人,最终天下之士都背叛了秦国……。

诸多观点中,秦“仁义不施”的观点无疑影响最为深远:秦法太过残酷无情,以致秦始皇刚死不满一年,陈胜、吴广二人就因惧怕“失期当斩”而携众造反,让大秦帝国陷入了万劫不复境地。

虽然“暴秦”说有理有据,可今人在新发掘的秦史资料中,却发现秦法并没有所谓“失期当斩”条款,而且秦法也不像后人描述得那么残酷无情,这让贾谊“仁义不施”之说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想想也是,如果秦法残酷过甚,那秦国百姓还能忍受一百多年而从不反抗吗?

从历史发展来看,“汉承秦制”,秦法大多被其后的汉朝完整继承;汉朝之法并没有被后人诟病太过残暴,足见秦法也不会像后人宣扬得那么不堪。

既然“暴秦”说不足为凭,那大秦帝国为何会在短短十五年后就轰然倒塌了呢?

现代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斯曾提出一个成功的悖谬:使你达到现有位置的东西,不会使你永远保持在现有位置。秦国能走向强盛,是因为商鞅变法;可在大秦帝国到达鼎盛时,商鞅变法又成了大秦帝国覆灭的诱因。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发出了招贤令,向天下征聘贤才,想要变法图强。在魏国不得意的商鞅听说后,立刻赶往秦国,经宠臣景监引荐而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此后,在秦孝公鼎力支持下,商鞅主导了长达十余年的变法。商鞅变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等多个领域,是列国变法中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其中在农业领域,商鞅推出了“废井田,开阡陌”的改革。

井田制,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就是西周藉田制。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为让更多人赢得更大生存机会,周人创立了藉田制。所谓藉田制,就是一种农村公社式的集体化生产模式。公社中众人同耕公田,私田作为报酬分配给各公社成员。在公社内,成员们常年一起生活劳动,彼此互帮互助。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公社式的集体生产模式能让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共同战胜各种困难、生存下来。可正由于藉田制的公社属性,导致了公社内部竞争力不足,以致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到西周晚期后,低效的藉田制已难以适应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需要。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于是,从西周晚期直到春秋中晚期,周王室及那些发展迅速的诸侯国,先后开启了土地私有化改革。土地私有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此时无论是周王室还是各诸侯国的改革,都局限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无法摆脱集体生产模式。这就意味着,战国前的土地私有化改革,其私有化对象都只能是拥有组织集体化生产能力的卿大夫阶层。

战国后,铁器冶炼及制造技术得到普及,单个农户家庭由此已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这让土地私有化到个人成为可能。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就是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相适应的、第一次将土地私有化到个人的改革。个人拥有了土地的完全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幅提升了秦国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高效的“废井田、开阡陌”改革,有力地支撑了大秦帝国一百五十余年的向东持续扩张。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然而,在土地私有化一百五十余年后,其弊端也逐渐出现了。

土地私有化后,土地就顺势进入了市场,可以自由买卖。长期市场竞争下,“马太效应”随之出现:弱者愈弱,强者愈强。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驱动下,土地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家庭——土地兼并由此而诞生。汉朝董仲舒在描述秦代田制变化时,就说:“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也就是说,在土地私有化近百多年之后,秦国出现了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贫富差距悬殊现象:富裕者田地望不到边,富人在其领地中就像是国君;贫困者完全丧失土地,甚至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如此一来,底层百姓怎能不陷入贫困?近代西方社会也曾出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让众多平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但由于近代工业化革命兴起,大量工厂吸收了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反而让西方社会成功转型,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可商鞅变法,其核心举措就是重农抑商。商业无法兴盛,工业也就无从发展壮大。因此,一旦底层百姓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收入来源,沦落为赤贫者。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如果失去土地的秦人越来越多,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秦国势必陷入长期动荡,秦人向东征服六国的梦想也就化作了泡影。然而,在商鞅变法后的一百多年里,秦国却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壮大态势,并未出现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导致的社会动荡不安。

这又是为什么呢?

幸运的是,商鞅还推出了另一项变法举措。

为鼓励秦人拼搏向上,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并大举奖励战功:任何一位秦人,无论贫富贵贱,只要上战场砍下一位敌人的头颅,就可“赐爵一级”。在秦国向东扩张的一百五十余年里,与山东六国的战事数不胜数。在奖励战功的激励下,赤贫者只要愿意上战场英勇作战,都不会成为一无所有的赤贫者。甚至,很多原先的赤贫者还会因骁勇善战而慢慢踏入上流社会!所以,虽然市场竞争下很多秦人因不善经营而失去了土地,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在战场上赢得向上发展的机会。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正因如此,在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尽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但秦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并没有走向极端化。

可是当山东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被灭以后,情势就完全不同了。齐国被灭,意味着最后一位强大敌人已然倒下,秦国对外战事因此大幅减少。虽然大秦帝国在北还有匈奴威胁,往南也积极地开拓南越,可无论战事的规模还是频次,都远不如征伐六国时期。这就意味着,那些失去土地的赤贫者想依靠战功获得上升的通道突然间狭窄了很多。

这时,秦国社会贫富差距极端化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带着四名护卫在咸阳城中微服私访,却在兰池宫前碰上了强盗,险遭不测。幸好秦始皇四位侍卫功夫过人,奋力击杀了来犯之敌。为此,秦始皇还气得下令在关中大索二十日。都城咸阳的治安变得如此糟糕,可见秦国社会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这就是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的征兆。

即便贫富差距没有扩大,大秦帝国发展遭遇天花板,也会让天下人的上升通道都不再顺畅。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陈胜、吴广举事之后,天下陡然间乱成了一锅粥。此时,会稽守也想借势反秦,特意找来楚人项梁商议,不想却被项羽一剑砍下了人头。身为大秦帝国郡守,原本应该是秩序的维持者;可会稽守却想依附于叛逆者,又是为何?这恰恰说明了大秦帝国的中下层官宦们,也丧失了更上层楼的希望!

原来秦国体制之下的旧人,受惠于统一天下过程中广阔的向上发展通道,贫富差距还算不上特别突出。可那些被秦征服的山东六国民众,他们生存状况又是如何?

近二十年前,名导张艺谋曾拍摄一部著名的电影:《英雄》。电影讲述了赵人无名立志要刺杀秦始皇,为此苦练十年,学成了“十步一杀”的必杀技。可在无名筹备刺杀的过程中,却被绝世高手残剑说服,放弃了刺杀秦始皇,最后为天下苍生而自愿赴死。无名之所以在最后关头放弃刺杀,就是期盼秦始皇能早日统一天下,结束无休止的征战,让天下人能尽早得到休生养息。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对山东六国的民众而言,在秦统一天下后,他们真能安居乐业了吗?

依照秦法,每灭一国,有功之人都能得到赏赐。以此而言,山东六国的土地应该绝大多数都被赏赐给了那些秦国有功之士。山东六国之民,无论是底层百姓还是旧日卿大夫,在大秦帝国内都成了二等公民,所得极为有限。因此,大秦帝国虽然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可山东六国之民生活水平未必见得有改善,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可能还大幅下降了。

此外,秦人虽然早就适应了秦法,可山东六国之法却未必与秦法一致。短短十余年内,将全新的法律在山东六国推行,想让六国遗民安然接受基本就是奢望。更何况,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在秦国顺利推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外扩张过程中赋予底层人士足够的建功立业机会。如今秦国一统天下,天下战事大幅减少,六国之民经战功而向上升发展的机会也就大大降低。要与秦人忍受同样严苛的秦法,所得却远不如秦人,六国之民又怎能不对秦法充满了怨恨?所以,同样是秦法,秦人习之如常,但六国之人却必然会抱怨太过严酷无情。

根本上,这还是因为秦国吞并六国后遭遇了发展天花板,让天下人都难以再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秦统一天下,是解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可秦统一天下后,人们生活得更好的需要及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都无法得到满足,那六国之民怎么可能在内心认同大秦帝国的统治?

一百五十余年的土地私有化,使得秦国社会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不但没有采取措施阻止这一趋势的扩大,反而在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确认了土地私有化与土地兼并的合法性,巩固了秦国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与此同时,六国被灭后,大秦帝国遭遇发展天花板,这使得天下人都难以再因军功而赢得爵位,无法进一步向上发展。如此残酷的现实意味着,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很多人还因改朝换代,生活水平大大降低。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更何况,秦始皇简单粗暴的统治,又加剧了山东六国民众的仇恨:韩非访问秦国,因被怀疑不能为秦所用而被迫自杀;赵国都城邯郸被攻破后,秦始皇特意赶来,将母家仇人杀戮殆尽;齐王建不抵抗而投降,秦始皇却派人将他诱骗到共地(今河南辉县)活活饿死;……。秦始皇对六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残暴心态,让六国之民不自觉间就站到了大秦帝国的对立面。

秦始皇的残暴,也就成了压垮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活长期无法得到改善的底层百姓,迟早都会铤而走险。陈胜、吴广二人之所以能煽动起九百多人一起造反,也许并非这九百多人都相信“失期当斩”,而是这群人对大秦帝国的未来都彻底失去了信心!

所以,大秦帝国之所以在十五年后就轰然倒塌,根源在于商鞅变法诱发的社会贫富差距极端化之际,帝国恰好遭遇了发展天花板。这让天下人大多无法找到向上发展的通道,以致对大秦帝国完全绝望了。

也许,这就是大秦帝国成功的悖谬:商鞅变法曾经助其强大,却在鼎盛时成了它走向覆灭的诱因!

——完——

作者|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深圳

图片|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

本文标题: 秦朝十五年后轰然倒塌根因:贫富差距极端化之际,遭遇发展天花板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36802471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为何袁绍、曹操、刘秀、杨坚都看重邺城?
不论时代发展到任何时候,一座城市想要成为首都要具备许多硬性指标,尤其在古代条件更为苛刻。首先,要有地形优势,最好是山水环抱,毕竟易守难攻才能作为根据地;其次,要有区位优势,也就是说必须交通便利、通达四方,这样一方面可以主动出击,另一方面也便
标签邺城,隋文帝,曹操,袁绍,刘秀,后赵
圆桌|藏经洞发现120周年,看敦煌学研究的海纳百川
120年前被无意发现的敦煌藏经洞,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并很快进入了国际学术的视野,持续成为国际显学。由于藏经洞文献文物随后被盗与大量流失或遗失大然,敦煌也被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澎湃新闻获悉,在昨天落幕的由
标签藏经洞,敦煌学,敦煌,敦煌研究院,文献,敦煌文化
历史上的这些改名,原来都是为了避皇帝的讳
刘邦的开国功臣韩信身边有个很有名的谋士叫“蒯彻”,但是三代以后因为汉武帝叫刘彻,所以汉代史书上改“蒯彻”为“蒯通”,彻即通也。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察举制,科目包括孝廉、秀才、明经、贤良方正,举秀才是推举才能优秀者。然而东汉开国皇帝叫刘秀
标签皇帝,李世民,蒯通,三省六部制,隋唐,东汉,李绩,汉代,刘彻,观音菩萨
探秘“失落的黄金国”
2020年7月,“失落的黄金国——安第斯文明特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展览以16世纪流传于欧洲探险家们之间的“黄金国”传说为切入点,引领观众感受南美洲安第斯文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秘鲁位于安第斯文明的核心区域,文化遗产丰厚。此次
标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新中国故宫事业的开拓者吴仲超——半生戎马半文博
【大家】 作者:陈秋速、于子勇(分别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学人小传 吴仲超(1902—1984),上海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政治经济专科,1945年至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秘书长,1948年后历任中央华东局
标签故宫,吴仲超,山东省博物馆,朱家溍,华东局
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都是杰出的人物,为何不能挽救大清王朝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等,可以称得上是近代史上杰出的风云人物。就算是放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他们都是排得上号的。 说起来,这些名臣对清政府的贡献,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比较大的。 曾国藩的作为,就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而清政
标签曾国藩,李鸿章,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慈禧,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