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的崛起,大唐王朝亲酿的一杯苦酒,哭着也得喝下去

《新唐书》里面对于大唐王朝的灭亡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总结:“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里,在桂林戍边多年的军卒们,因忍受不了领导一年一年又一年的忽悠,跑回徐州老家撒气作乱,使得大唐东南波荡动摇,整个王朝自此羸弱起来。

而随后兴起的王仙芝、黄巢大起义,更是带着趁你病要你命的节奏,一顿犀利无比的操作,最终将虚弱不堪的大唐,彻底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回首当年,那群叛乱的桂林戍兵们,之所以千里迢迢从徐州赶到桂林,在丛林里面吃水果、看月亮,就是因为大唐的西面,盘踞着一个很不好对付的邻居——南诏。

唐朝时期,一提起南诏,皇帝和百官脸上除了愤恨之外,还会浮现出一种莫名的尴尬。

因为,这个令其头疼无比的政权,恰恰是自己当初一手扶植起来的。只是最后小弟长大了,长本事了、有力气了,便一脚踹翻了当年的大哥。

干不过的吐蕃

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谜一般崛起,在统一诸部之后,实力非常强盛。

野心勃勃的松赞干布赞普随后将目光投向了东方,那个与之紧邻的王朝——大唐。

而此时,正是唐太宗在位时期,从隋末征战中最终决胜出来的大唐,杀气腾腾,自然也不好惹。刚开始松赞干布想和大唐先套套近乎——和亲,然而唐朝方面却没搭理他。

和亲?那排队吧,吐谷浑、龟兹、契丹那么多人都在排队,你急啥?

看不起本尊?

松赞干布一看这大唐对自己不怎么重视,就拉开架子,跟大唐在松州干了一仗。

这一仗虽然吐蕃输了,但也让大唐看到了对方的势力,确实不容小觑,于是文成公主随后嫁入吐蕃,双方开始正式交往。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友谊小船翻了

历史总是发展的,而任何时候,发展都是硬道理。

松赞干布之后,吐蕃的赞普感觉跟大唐和平相处,挺不划算,为啥?

周边的小国都被大唐认了小弟,自己想打谁,都会被对方亮出唐朝大哥的身份,自己人,不方便下手,这样下去,今后还怎么发展?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于是,随着吐蕃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加,扩张的需求日益强烈,和平局面最终还是被打破,双方的地缘之争日趋激烈。

西北,吐蕃骑兵与大唐军队为西域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最终龟兹、于阗四镇十八州陷落,吐蕃势力得以东进。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南方,吐蕃军队一路东进,进逼川蜀之地,剑南道顿时沦为一线战场,大渡河两岸烽火不断。特别是随着控扼吐蕃和云南之间的重镇——安戎城的陷落,吐蕃势力开始南进,染指云南。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此刻,对于为了应对吐蕃而焦头烂额的唐朝来说,身边如果能有个帮手就好了。

正发愁,突然看见旁边蹲了几个吃瓜的蛮娃子,几个人正躲在一边吃瓜看热闹。

看啥呢?还不帮哥把手,一起揍这家伙!

听哥话,就能捧红你

这几个蛮娃子就是洱海旁边的几个部落,当时这个地方,大致有六个部落实力比较雄厚,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

这六诏所在的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唐看得上,吐蕃自然也不例外。

此地处于唐朝和吐蕃双方的交界处,如同势力旋转门一般。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吐蕃骑兵如果从这里出兵攻唐,对于唐来讲岭南道就危险了,岭南道西面兵力薄弱,一旦吐蕃控制此地,出兵岭南,大唐一时无法及时施援。

而对于吐蕃来说,则更敏感,从两者交界处最北面出发,一路突进,到达吐蕃的都城——逻些城,不过两天的路程,唐军要是胆儿肥,翻雪山来个突袭斩首,可就要人老命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因此,六诏的站队,将会对大唐、吐蕃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

然而对于唐朝的热情邀请,只有蒙舍诏表示了同意,其他部落吭都没吭声。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对于六诏来说,两位大哥都惹不起,而且比起长安来说,其实逻些城离这里更近一些,吐蕃对这里的影响也不弱,至少有三诏明面上都跟吐蕃走得很近。

只有蒙舍诏?那好吧。

看得起哥,哥就要捧红你,对于听话的蒙舍诏,大唐决定,下大力气将其培养成才,从此蒙舍诏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因为蒙舍诏位于六诏中的最南面,因此也被称为南诏。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大唐为了扶持南诏,真金白银往里砸、暗中出动军事力量介入,能做的、不能做的都干了。最终,南诏逐一吞并了六诏,并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等南诏发展起来之后,唐朝才尴尬地发现,自己好像做的太实在,现在看起来,有点儿镇不住这个小弟了。

长大的小弟,有了想法

开元年间,唐庭封皮逻阁为南诏王,随后南诏方面与这位唐朝老大哥,有过一段亲密的蜜月期。

在这段时间里,双方友好往来,互惠互利,平时还会抽空一起敲打、敲打旁边的吐蕃,日子过的倒也很充实。

然而,时间一长,南诏便开始慢慢寻思了,整天过这刀头舔血的日子,也不是个长远之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大哥,我的理想是要建国,不想一辈子就只做一个专业打手哎!

不想当大哥的小弟,不是一个好小弟。

南诏方面,虽然从没想过反过来,再当唐朝的大哥。但他却想一心一意、好好经营自己的堂口,在西南这块一亩三分地上当好大哥。

想要发展,就要稳定内外环境,这样一来就不能再总是跟大唐一起,合起伙揍来西边邻居吐蕃了。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抱着这个心思的南诏,自然会私下接触吐蕃方面,互通有无。

但对于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唐庭方面知道之后,自然很是恼火,但因为也没抓住南诏什么实锤的把柄,也只能派官员在边界处多加提防,同时时常敲打、提醒一下。

嗨,老弟,别太过分了啊。

然而利益最终决定一切,双方从互相提防到相互猜忌、敌视,最终演变到了兵戎相见。

天宝九年,南诏攻杀唐朝边官,随后剑南道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六万南下,直抵西洱河,本以为这是一场碾压战。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没想到被逼急了的南诏,最终选择了重新拜大哥,倒向了吐蕃人的怀里。

高原骑兵的突然杀出,将胜券在握的唐军顿时冲散,在吐蕃和南诏联军的合击之下,六万大军顿时土崩瓦解,在对方的斩杀下,损失殆尽,主帅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当时的唐玄宗见惯了万国来朝,被小弟打了脸,自然很不忿,上次算你运气,再来!

气急败坏的唐朝于天宝十三年,再次征兵南下,十多万的唐军,一路攻破南诏城、关,最终逼近南诏都城太和城。

南诏亡国在即,在死亡的逼迫之下,南诏求生欲爆发,在太和城下,围困多日的唐军再次遭遇败绩,这次更惨,主帅李宓及两子赴水而死,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两次征伐,唐军损失近二十万,这么惨烈的战况,直接动摇了唐朝的根基。数年后,安禄山之乱爆发,使得唐朝再也无力西顾,而南诏也开始稳扎稳打,逐渐蚕食大唐西南边陲之地。

最终南诏成为了大唐西南最不安定的仔,一直持续到了唐朝末年,虽然期间两者也曾和好过,但直到唐朝灭亡前期,南诏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唐的西南边陲,令大唐无奈的同时,也被其深深牵制着,变得虚弱不堪。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天复二年,南诏灭亡,而五年后,让其伤透了心的唐朝大哥,也步其后尘,走向毁灭,这一对曾经相爱,最后相杀的王朝,留给后人,太多唏嘘。

本文标题: 南诏的崛起,大唐王朝亲酿的一杯苦酒,哭着也得喝下去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13446445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这些古风爆款元素,其实就是源自于8年前的孔府旧藏服饰展…
孔府旧藏服饰展时隔8年再次展出,你以为我是来安利这个展的吗?不管叫古风服饰、仿古服饰、复原服饰等等都好,其实都是在现代的语境下探讨,在商业环境里沉浮,所以一个颇有影响力的古代服饰展自然会对这些服饰的流行风向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当时主打仿明服饰
标签古风,孔府,唐装,豆瓣,金瓶梅,定陵,禹之鼎,乔元之,金边,云纹
嗨8│当月饼与历史相遇,这些博物馆要用哪段传奇吸引你
故宫、国家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相继推出了“文创月饼”。“文创月饼”让你在品尝新鲜口味的同时,还能品出文化韵味。当月饼与历史文化相遇,来看看这些博物馆要用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吸引你。 ◆故宫锦盒&福盒 故宫推出的文创类月饼礼盒近几
标签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故宫
甲骨文出世前,除了傲慢与偏见,西方学者为何否定商朝存在
商朝史料如此之多,如此丰富,其存在应该无可辩驳才对,但奇怪的是,甲骨文出世之前,西方学者并不承认商朝存在,直到甲骨文出世之后,王国维等通过解读甲骨文,100%的确认了商朝存在,面对如山铁证,西方学者才承认商朝。殷墟甲骨文出世之后,引起了当时
标签商朝,甲骨文,夏朝
现代战争法对“诈降”有什么处置规定?
诈降在古代的战争中是经常采用的战术之一。比如赤壁之战中,黄盖给曹操写信表示要投降,然后却趁着东南风起,用火船攻击曹军的战船和水寨,最终大破曹军,这是有正史记载的真实历史战略诈降行动。而现代战争法,对诈降行为又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和处置原则呢?自
标签现代战争,二战
如果给清朝时期的八旗做个比较,那么哪个旗是最厉害的?
八旗军队之所以会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一方面是在于努尔哈赤创立的将军事和社会组织相结合“八旗制度”,极大增强了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并且还对八旗将士的战斗欲望形成了巨大的刺激;而另一方面,则是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对八旗军队制定了严格的训练标
标签八旗,努尔哈赤,清朝,多尔衮,皇太极
法国投降后,为何大部分法属殖民地仍然效忠于维希政府
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维希政府被视为伪政权,为何大部分法属殖民地仍然效忠于维希政府?维希法国建立后,很多流亡英国的法国士兵跑回了法国,由此可见,他们对维希法国的认同感是很高的。维希法国和德国签订停战协定后,德国人默许了维希法国在法国南部的存在
标签维希法国,维希,自由法国,英国_历史,德国人,德国_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