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诊断之困:诊断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还要罕见

(健康时报记者 郝倩玉)病无所医,医无所药,这是许多罕见病患者家庭在诊断之路上都经历过的艰难曲折,其中,确诊难是罕见病患者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辗转北上广多地,数家医院,能做的检查都做,能挂上的号全挂,有些甚至历时四、五年,却依然无法确诊......

治疗罕见病领域中的多位专家指出,“认识、了解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还要罕见。”

艰难确诊路:最少1年,最长7年才被确诊

“为了找到病因,一年间我们带着孩子四处问诊,跑了大大小小不下30家医院,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吃下了几十种药,花了小20万,但究竟是什么病,一度没有查出病因,孩子也没得到正确的治疗。”来自河南省的王强(化名)是一位5岁黏多糖贮积症IVA型孩子的父亲,从孩子3岁时出现了不良症状到4岁确诊,共历时1年。

王强介绍,3岁时孩子身高严重落后正常孩子,并且逐渐出现了胸骨突出,腿部骨骼变形等症状,走路跑步总是迟缓踉跄,经常摔倒。去了很多家医院,医生们总觉得孩子只是单纯的骨骼发育有问题,并没有考虑是否是由黏多糖而引起的。最终,经过基因检测和酶学诊断,孩子被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IVA型。

同样是黏多糖患者的父亲李兴(化名)带着孩子经历了更加漫长的确诊路。

李兴介绍,儿子刚生下来,第一眼见到时,孩子的双脚呈马蹄内翻足症状,就像畸形儿童一样。出生不到一小时,因呼吸困难就送进了重症监护室。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孩子的马蹄内翻经过康复终于治好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孩子将近两岁还不会走路,手的精细动作特别差,总感觉哪里不对。

谈起历时近7年的艰难确诊,李兴表示,“我们先是领孩子去了当地市医院,后来就到郑州各大医院检查,医生们见了也说孩子感觉不对劲儿,但是说不出来哪里有问题,检查都是正常的。孩子三岁的时候终于学会走路,虽然比其他孩子晚了两年,心里还是很开心。可是接下来,又发现新的问题,孩子一直到六岁,双手关节伸不直,肘关节和膝盖关节也伸不直,自己不会穿衣服。之后我们又辗转郑州、北京、上海、山东等多地,最后通过基因检测,在上海新华医院做了酶检测报告,在孩子七岁的时候确诊为粘多糖贮积症II型。”

据《我国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生存现状调查研究》显示,黏多糖患者确诊前平均求诊历时6个月,求诊最多可达50次。被误诊次数最多可达24次,所用时间最长达69个月。

记者调查询问了近20位罕见病患者确诊前的求诊经历,确诊前的历时时长最少为1年,最多有近7年,平均用时2至3年时间。求诊地区多为当地省级三甲大医院,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知名医院,多数患者最终被确诊的医院为上海新华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

尴尬的诊断现状:医生临床知晓率低,相关检测技术未普及

“2004年当查出女儿患有黏多糖病时,一位医生说,他从业20年,我的孩子是他见到的第二个黏多糖病患者。在就诊的经历中我也是碰到了很多医生对黏多糖疾病不是很了解的情况。”

北京正宇黏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郑芋告诉记者,在她看来,之所以会发生确诊难的情况,是因为:第一,罕见病患者在人群中是少数,在没有确诊前,病人不知道去哪里找主治这类病的医生,而治疗普通疾病的医生又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所以会发生误诊的现象;第二,大多数医生的工作量非常大,在常规的疾病都应接不暇的情况下,对于特殊甚至罕见性疾病的学习和研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第三,罕见病的普及和宣传的力度还不是很大,目前各医院对于罕见病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在组织学习和研究方面都没有把罕见病作为工作的内容。

临床疾病知晓率低,这是很多罕见病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河南省儿童医院遗传与代谢科主任医师陈永兴介绍,第一,罕见病太罕见了,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逾7000种,不仅罕见病数量多,而且发病率极低,有些医生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例罕见病患者。除此之外,由于没有足够的罕见病知识,医生很难做到对全部罕见病的了解,所以罕见病很难被及时诊断出来;第二,罕见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的专一性、特异性症状,比如黏多糖的孩子有骨骼变形的症状,但类风湿也可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罕见病前期发病时表现出的症状非常普通,没有表现出特异性的症状,医生则会认为是普通疾病;第三,病人对自身情况很难做到全面了解,对自己的身体哪里出现了问题,有时候可能没有办法全部向医生表述清楚。如果这个医生没有全方位诊断的理念,只关注一点的话,很容易会漏掉。

除此之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朝春认为,遗传诊断学技术(如基因测序,染色体检测等)主要是近5至10年才相对成熟,但目前也不是非常成熟,不能诊断所有疾病,而且检测成本比较高,制约了遗传罕见病的诊断。例如,酶学检测,一般医院开展不了,目前只有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有开展。

确诊时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陈永兴主任介绍,黏多糖患儿大部分延迟诊断2.9年,20% 延迟达10年。“对于黏多糖的患儿的诊治一直在强调‘早诊早治’,确诊时间晚,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的话,患者后期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即使治疗能用上药,但对于骨骼畸形、视力、智力发育及其他器官内脏的损伤已无法逆转了,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做手术来矫正,这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多痛苦,患者的生存质量也难以保障。”

业内呼吁:完善罕见病诊疗体系

如何才能改变目前罕见病确诊难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孟岩教授认为,不需要让所有的医生都认识罕见病,而是应该健全分级医疗转诊制度。

孟岩教授解释道,如果病人最初在基层医院按常见病处理效果不好的话,或者病情比较复杂,可以通过诊疗网络和三级医疗制度体系,逐渐向上级医院转诊,而不是让患者盲目求医,盲目挂号。“如果我们的诊疗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是关于罕见病的诊疗体系完善的话,通过几步的转诊就能直接到有关的专家那里,这样患者的诊断时间流程会大大缩短,诊断效果会提高,患者的花费还有从发现到确诊的时间都会缩短。与此同时,还能给患者提供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才是一个高效率的诊疗途径。

邹朝春书记则认为,第一,要加大对医师在罕见病知识和遗传学方面的技能知识培训;第二,要提高社会对罕见病关注度;第三,国家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遗传罕见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包括诊断新方法、药物研发,资金投入等)。

陈永兴主任表示,搭建广泛的罕见病研究协作组及多学科诊疗团队,不再散兵作战,而是要团队作战;组织医生开展培训和学术会议;进行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才能逐步实现罕见病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的目标。

除此之外,陈永兴主任还认为,多数罕见病在儿童时期就会出现症状,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带孩子到儿童医院就诊。因此,儿童医院作为罕见病诊疗的“第一线”应该加大对各个科室医生的培训及相应检测设备的投入。

陈永兴主任称,“想要做好罕见病是要有情怀的,没有情怀很难做到,这要求医生需要不停的学习罕见病方面的各种知识。在日常接诊过程中,要学会转变思路,有意识的去全方位观察病人,要学会通过表象,判断出罕见病的真相。”

据悉,目前针对粘多糖病的治疗,国内在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浙大附属儿童医院、江苏省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都已经陆续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团队,北京正宇粘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也分别和这些医院合作开展了线上、线下的多学科诊疗活动。

本文标题: 罕见病诊断之困:诊断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还要罕见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ealth/info/46619283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得了冠心病,要注意哪些?医生提出4点建议,希望引起重视
冠心病,指的是因为冠状动脉管腔过于狭窄或者是闭塞,从而引起的一种缺血性心脏疾病。 一旦患病,患者会因为心肌缺氧以及缺血,或者是坏死,从而导致出现一系列胸口发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反应。 严重时,甚至会诱发严重的心绞痛,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
标签冠心病,心脏,心律不齐,心肌缺氧
宝宝哭闹就是饿?小心过度喂养,教你几招,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
文 | 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原创不易,请勿抄袭) 宝宝出生之后,很多新手爸妈在高兴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 有些宝妈看到宝宝哭闹就喂奶,可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很容易造
标签宝宝,过度喂养,喂奶,宝妈,添加辅食,母乳
隔夜菜别乱吃,尤其是几种“藏毒高手”,放冰箱也不安全
勤俭节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千年下来,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本着节约不浪费的原则,很多家庭都习惯将当天剩下的饭菜留到第二天接着吃。节约是美德没有错,但你知道吗?这种吃隔夜菜的节约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威胁。 这几种菜不要隔夜吃,放
标签菌类,绿叶蔬菜,海鲜,肉类
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好血糖?多知一个,多稳一步
保持血糖的稳定是让身体维持健康的关键,但是,现在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糖尿病发展影响着身体健康。如果可以了解糖尿病如何控制,有哪些方法可以预防,自然可以让血糖保持稳定,胰岛功能提高的保持身体健康状态,否则等到血糖波动损伤身体才警觉起来,身体已经
标签糖尿病,血糖,胰岛素,肥胖
甲状腺结节不严重,不用护理?专家辟谣:遇到3种情况需定期复查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查出了甲状腺结节,但大家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为甲状腺结节一直被贴着“不重要”、“不需要护理”的标签,似乎不用管它,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虽然说甲状腺结节早期可以被治愈,癌变的可能性很低,但不代表它就不会恶变,所以还是
标签甲状腺结节,癌变,甲状腺,结节
血糖升高,睡觉时会有“提示”?可不能不当一回事
血糖升高不是小问题,因为部分人血糖持续波动没有引起重视,会在持续高血糖的影响下诱发糖尿病,等到糖尿病出现了,身体健康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甚至在糖尿病的威胁下让并发症有机可乘。 因此,平时应该注意好习惯的养成,了解血糖的控制方法,当然,还要了解
标签血糖,糖尿病,高血糖,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