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2-11-07第1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小小一扇‘门’ 内外两洞天

    在海湾阿拉伯国家当记者数年,给我留下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近来,随着美国不断增兵海湾,海湾局势又一次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重返那片多事的土地……
    1995年6月我同新华社驻阿布扎比首席记者陈文如一同到巴林采访,住在首都麦纳麦郊区的“海湾之门饭店”。吃过晚餐,我们在晚霞的余辉中漫步在附近的海滨,棕榈和椰枣树的阔叶随风摇曳,一片安宁祥和。但是当我们转回旅馆的正门时,却是另一番景象:只见一辆辆豪华大轿车停在旅馆门前的大停车场上,各种肤色的美国士兵(大多数是小伙子,也有一些女兵)有说有笑地从车上下来直奔旅馆正门左侧的一个小门,看样子对那里很熟悉。凭着记者的直觉和好奇心,我们也朝那里走去。门口的男青年听说我们是来自中国的记者,立即友好地表示欢迎。
    门内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在震耳欲聋的重金属音乐的伴奏下,数百名美国大兵在一个仅仅几十平米的大厅内忘情狂舞。一个长发齐腰、头插红玫瑰的吉卜赛女郎在中间领舞。舞厅内摩肩接踵,许多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只能在大厅二层咖啡厅的围栏边随着音乐扭动身躯。楼上楼下,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叫着、笑着,拼命地扭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似乎想把长久以来淤积在内心的烦恼和寂寞一扫而光。巴林人信奉伊斯兰教,在大街上和公共场合,看不到青年男女手拉着手,妇女大多数身披黑袍,黑纱蒙面。在这样的国家里,竟然能看到美国男女大兵在高达70—80分贝的音乐中充满性感,甚至挑逗性的舞姿,实在令我们吃惊。
    我们退到舞厅门口,同一个名叫阿里的小伙子交谈起来。他告诉我们,只有美国人或其他外国游客才能够自由出入舞厅,巴林人和海湾人是禁止入内的。在里面跳舞的女郎大多是美国驻沙特的士兵,也有一些不知国籍的,但肯定不是巴林人。那些士兵都是从“法赫德国王大桥”(1986年由沙特阿拉伯投资建成,桥长25公里,连接巴林和阿拉伯半岛)那一边过来的,也有从美国第五舰队军舰上下来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但平时来这里跳舞的人很少,只有周四、周五(穆斯林的周末)才这样红火。
    巴林虽然国家很小,但旅游资源却非常丰富,充满热带风情。丰富的人文景观加上政府宽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使得这个人口仅60多万的“袖珍国家”成了海湾乃至中东的旅游大国。巴林在海湾阿拉伯国家中的开放程度可谓首屈一指,海湾著名的商港迪拜,虽说金融、信息和文化设施在海湾数一数二,但论开放程度还是略逊一筹。西方早在1931年就在巴林打出了海湾地区第一口油井,许多巴林人很早就开始在西方的石油公司工作,因此英语在巴林十分普及,给我们开车的出租车司机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所有这些都让美国大兵对巴林另眼相待,当然也就难怪他们把这儿当成周末放纵的天堂了。
    美国在沙特阿拉伯大约驻有5000人的军队,其中大部分驻在比较边远的苏尔坦亲王空军基地。这些年轻的美国士兵在抵达沙特之前就受到尊重当地宗教习俗的教诲,加上出于安全考虑,一般来说他们很少单独出门。因此每到周末,他们就迫不及待地离开军事基地来到大桥那端的巴林首都麦纳麦,宣泄一周的烦闷,找回像小鸟那样无拘无束的感觉。巴林也是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部的所在地。基地内共驻有一千多名军人和二千多名家属,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周末在巴林放松的人群之一。
    虽然那次采访至今已经过去7年了,但是巴林新闻部的热情接待和巴林人民对中国记者的友好感情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摄影 陈文如)

总统,您怎么称呼?

    工人出身的政治家卢拉被选为南美大国巴西的总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是究竟应该怎么称呼这位总统,难坏了各国的礼宾官员,外交官们纷纷探询怎么称呼巴西新总统为宜。
    卢拉本是别名
    当选总统卢拉的全名为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西尔瓦,其中“路易斯·伊纳西奥”是他出生后登记的名字,“达西尔瓦”是姓,而“卢拉”是他的母亲后来给他起的别名,以表亲昵。
    在上世纪70年代末赫赫有名的工会领袖生涯中,他以卢拉之名名扬巴西。从1982年起,他以卢拉之名投身政坛,从竞选州长、议员到四次竞选总统,卢拉这个名字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品牌”,直到2002年10月,卢拉这个名字更成为多数巴西人的政治选择和希望所在。
    卢拉作为别名而成为他法定姓名组成部分,也是始于1982年,他的妻子及孩子也将“卢拉”登记到各自的姓名中。
    即便如此,卢拉也只是名而非姓,习惯在正式场合以姓或名加姓称呼对方的欧美国家不知如何是好,美国人在贺电中试用了“达西尔瓦总统”,欧洲的媒体则各显其能,有的仿照巴西现总统的称呼方式称卢拉为路易斯·伊纳西奥先生,有的虽称卢拉但却加上引号以防招惹不敬之嫌。
    据报道,近日卢拉本人赐下一句金口玉言,总算了却了一桩头疼事:“人们问我想要别人怎么称呼我,最好还是称我卢拉总统,卢拉已经成为我本人的标记,我不想在57岁的时候改变它。”
    清规戒律不多
    巴西人的姓氏包罗万象。说巴西人的姓氏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民族和语言的姓氏,也不为过。大多数人的全名中总有一个组成部分是非葡萄牙语名字。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难以数计的外文姓氏常常念不出标准规范的读法,而且听了也写不来,拼写错误司空见惯。不过倒有一个好处,看过姓氏,大致可以知道对方的种族和宗教背景。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之一,也是多种族融合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最新人口调查,全国白人占53·8%,混血占39·1%,黑人占6·2%,黄色人种占0·5%,印第安人占0·4%。意大利后裔人数最多,达2200万人。其他如来自德国、阿拉伯、东欧的移民也都有数百万。源于亚洲的日裔有150万,华裔也有几十万。巴西南方有“德国城”、“意大利城”,里约热内卢州有个“小瑞士”,圣保罗市有东方区、犹太区、阿拉伯区。因此,巴西人的姓氏正是反映了巴西多种族、多民族融合的兼容特性。
    巴西人习惯呼名不称姓。父母一般都给子女起两个名,而且往往双名齐用。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都只叫本人的名。不管什么人都一律如此,现总统卡多佐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但举国上下都直呼其名费尔南多·恩里克,在巴西境内,很少有人用他的姓卡多佐,而在国际上则多称他为卡多佐总统。
    在巴西,人们在称呼问题上,即使书面行文也不习惯用姓氏,很少在名前加上“最尊贵的先生”和“阁下”这类客套的繁文缛节。在社交场合的待人接物、着装、用餐等也远不像欧洲人那样处处清规戒律。巴西是一个没有沉重历史传统的年轻国家,不崇尚陈陈相因、循规蹈矩。小孩子从学龄前就表现得无拘无束、大胆思维、谈吐自然、不发怵不怯场,个个都像小大人似的。
    天性乐观幽默
    巴西人喜用别名、爱称和绰号。这些别号有的由名字脱胎简化而来,如卢拉由路易斯转化过来。有的则与名字毫无关系,由自己或亲朋好友命名,如贝利、卡福等。
    很多名人以别号著称,本人姓名反而不为人所知。在别号得到广泛传播后,不少公众知名人物往往要求将别号登记为正式名字,当选总统卢拉就属此例。别号在巴西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西人乐天、开朗、轻松、幽默的心理特质和事事从简、不加修饰、随意而为的行事风格。
    巴西人爱起新奇的怪名。一位竞选议员的政治家自封别号“巴西的曼德拉”,并正式注册为名字。有一个父亲把巴西国歌的第一句歌词分成三段,分别给三个儿子做名字,其爱国之心虽令人肃然起敬,但却让人觉得有点稀奇古怪。巴西是音乐之乡,拿歌词取名者大有人在。去年“9·11”恐怖事件后,一对夫妇竟然把刚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本·拉丹”,让不少巴西人唏嘘了一番。以外国国名、地名、人名取名的也很普遍,比如80年代时有个球星就叫“中国”。
    显然,巴西人如此取名并非偶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巴西人思维独特、富有创意、喜欢独出心裁、有时甚至随心所欲的个性。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