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2-11-05第14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硕果累累 前途漫漫

    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乃至城乡各地,华文书写招牌的店铺比比皆是;在书店和报摊上,华文书报随处可见;到商店购物或在生意场上,华语处处可闻。华文在马来西亚华人中的普及和使用之广,常常使来访者感到惊讶。
    百年耕耘结硕果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有华人五百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4。华文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历尽沧桑而得以保存和发扬,这是一个多世纪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硕果。
    自马来西亚第一所华文学校——五福书院1819年在马北部槟城成立以来,该国的华文教育已走过了183年的坎坷历程。当时,华文私塾多设于庙宇、店铺和住屋里,设备简陋不堪。一百多年来,华裔族群历尽千辛万苦,出钱出力,艰难地支撑着华文教育事业。
    独立后,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在城镇还是穷乡僻壤,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会有华校的存在。经过华社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至今已建立起了从华文小学、华文独中到华文大专学院和大学的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有华文小学1280多所,在校学生约63万人;华文独中60所,在校学生约6万人;华文大专学院3所,学生约3000人和一所刚刚成立的以华文教育为主的拉曼大学。
    马来西亚华人族群非常热爱母语华文教育,纷纷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华文学校读书,殷殷希望传承华人的文化传统。不久前,马《星洲日报》举办的“我讲华语,我考华文”活动,受到了全国广大华族师生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华校办学的成功曾得到了马哈蒂尔总理的赞扬。
    最近,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校友、马财政部副部长陈广才在马大中文系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拓中国市场与促进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已成为一种潮流。为了适应这一潮流的需要,马大中文系应该精心策划和谋求发展,以便在马中发展进程中,扮演积极角色,为国家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中文人才。
    友族子弟学华文
    在中国崛起和中马经贸等各方面关系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马来西亚各地兴起了一股学习华文的热潮。这股热潮也波及了友族——马来族和印度族的家长和学生。
    近年来,不少马来族和印度族的家长主动把子女送到华校学习华文。目前,全国有6万多名非华族学童在华小就读。在柔佛州居銮县侨民华文小学,友族学生从去年71人增加到今年的97人,约占全校820名学生总数的12%。该校副校长邹桂蓉解释说,许多友族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往华小,认为懂得华文,孩子未来会有更好的出路。在当地华小中,友族学生人数超过华族学生,有的华小友族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种现象被当地华文报纸称为“华小异调”。
    更有一位名叫萨苏丁的马来族家长,一家三代都是华校生。他已故的父亲伊列士是华校毕业生,从海外留学回来后在槟城一华文独中执教。伊列士把家里4名子女全部送到华校读书。萨苏丁深情地说:“父亲把我们送到华校读书是有远见的。我在创业和经商过程中,实实在在体会到念华文的好处。”
    华教事业路漫漫
    虽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成绩斐然,但是其发展的道路仍荆棘丛生,路途漫漫。
    目前,马华教事业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全国1280多所华小中,只有400多所获政府全额津贴,800多所只得到一半津贴,所需办学经费主要靠华社筹集,因此经费不足是一大问题。
    此外,师资严重短缺。据报道,目前全国有华小教师2万多人,空缺5000多名。在职教师中又有2000多人在高等学院进修,因此实际短缺7000多名。华小和国小的师生比例相差悬殊。目前马教育部门正在19所教师培训学院开办华文教师培训班,以解燃眉之急。
    当地一位华教人士追昔思今,感慨地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成长历程,犹如血汗交织的诗篇,今天发展华教事业仍是长路漫漫。

‘量力而行,量入为出’

    “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这八个字看似平凡,其中却蕴含着一位菲律宾华商领袖在大半生商海沉浮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
    61岁的黄呈辉是菲律宾最大华裔商人团体“菲华商联总会”的理事长,是华商中的领袖人物。他本人也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经营着菲律宾最大的私营钢铁企业集团,被称作“菲律宾的钢铁大王”,其投资还涉及银行、房地产开发、瓷砖产销、农场经营和电脑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
    黄呈辉说:“在菲律宾,我算不上最富有的商人,但我的事业完完全全是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黄呈辉祖籍中国福建晋江,父亲出身农家,远渡重洋在菲律宾开了一家小小的五金店。黄呈辉10岁赴菲寻亲,长大后毕业于远东大学商科。父亲去世后,年仅20出头的黄呈辉继承了小五金店。从小在店里帮忙,他对这一行业已经再熟悉不过。但当时五金零售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他不得不一方面不断改善经营,另一方面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他发现轧钢是一个操作较简单的行业,于是就利用多年积攒的资金建起一家设备简陋的轧钢厂,没想到第一年就收回投资成本。当时他才29岁,便以这家轧钢厂为主成立了自己的钢铁公司。
    目前他的企业集团已有三家钢铁公司,八家钢铁厂,年产量近百万吨,约占菲律宾全国市场需求的三分之一。
    钢铁行业是一个效益稳定的行业,但利润也相对微薄。于是他把一部分资金转向房地产和瓷砖营销等利润较高的行业。他的瓷砖公司目前盈利颇丰,在菲律宾的瓷砖行业首屈一指,但房地产公司近年却受经济形势影响很不景气。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副业,所以能赚钱则喜,不能赚钱也无所谓。
    像房地产这种高风险的行业,那些没有实业支撑,把全部资金投入房地产,或靠借贷经营房地产的人是无法在遇到金融危机等沉重打击的时候幸存下来的,往往一败涂地,从此翻不过身。黄呈辉的房地产公司日子好过得多,景气的时候和大家一起赚钱,不景气的时候还可以在实力雄厚的集团钢铁公司支援下,捱过严冬。
    黄呈辉的经营作风是稳扎稳打,他反对企业大规模举债,提出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要让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他总是尽量利用现有资金,以减少利息负担。他说,“一夜暴富”不如“细水长流”,企业发展不怕慢,只要稳步盈利就好。
    从一家小小的五金店到如今的大企业集团,黄呈辉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没有飞跃,也没有奇迹。但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发展历程,却充满了执著、理智、远见和勤奋。
    尽管黄呈辉已有了亿万身价,但他在生活上一直保持勤俭的作风,不肯轻易在物质享受方面浪费大笔金钱。当他要买一部奔驰300时还是会考虑再三。
    他说,“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在生活上不要铺张。在同中国企业家交往的过程中,他发现有的人事业刚刚起步就开始讲排场,刚刚有点成就便追求生活的奢华,甚至贷巨款买别墅,以拥有十几部名车作为炫耀的资本。他对此十分不理解。他说,父亲从小就教导他,节俭就等于赚钱。
    菲律宾大多数白手起家的成功华商都和他一样,除了工作没有什么别的嗜好,对生活要求不高,勤勤恳恳积累下来的财富总是不忍心随便花费,而是用于再投资。正因如此,他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不久前,黄呈辉又操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开五金店。他在首都马尼拉的商业区开了一家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五金建材零售商店,另一家连锁店的面积为3000平方米,也已开业。
    回想起昔日父亲留给他的小小店铺,黄呈辉心中感慨万千。从办轧钢厂到建炼钢厂,再投资其它领域,黄呈辉从事过多种行业,没想到老来却又重开五金店。这曾经是他最熟悉的行业,而今天的大型五金建材连锁店与昔日的小小店面已是天壤之别。当年挨家上门推销小五金产品的青年人如今成了跨多行业、坐拥数家大企业的老板,数千平方米的五金连锁店也只不过是他新开辟的一个小小副业。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