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2-08-27第1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幽默大师的山居岁月

    【台湾《中华日报》文章】题:幽默大师的山居岁月(作者 萧如卉)
    幽默大师林语堂对理想中的家的勾勒是这样的:“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位于阳明山半山腰的林语堂故居,以拥有此景,而成为伴他安度晚年山居岁月的家。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堪称一代幽默大师林语堂一生思想及文学的最佳写照。
    福建龙溪的林语堂,生在五四运动炽热的年代,28岁时已取得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任教北京大学。因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文学而幽默大师之名不胫而走,当然他不单集文学家、语言学家于一身,他也是旅游家、发明家,更是十足的生活家,有人形容他走过全世界,没有带走什么,却把全部都留下。
    一直住在上海的林语堂,在民国47年第一次到台湾,而在相隔8年之后,他决定将台湾当作他晚年安度余生的处所。走遍世界各地,他却留连阳明山半山腰的一方天地。
    一代大师的昔日风采依然飘扬在故居处处,一如山岚习习飘过,永远云淡风轻。
    取名“有不为斋”的墨宝,原是挂在林语堂在上海居处书房的堂门,移至阳明山则是挂在餐厅里,这也颇呼应他所说过的:“人世间倘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做学问也是一种思想上的吸收,精神上的食粮,当然所谓的“有不为”已点出林语堂不随流俗的处世哲学,有些事他是不屑做的。
    素以幽默大师而为生活艺术加分的林语堂,最令人耳熟的是以“演讲要如女生穿的裙子,愈短愈好”而博得好评。除了幽默,林语堂一生的经历多彩多姿,在学问上学贯中西,集思想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美誉于一身。
    近半世纪之前,林语堂的故居算是时髦的中西合璧式二层楼建筑,但简朴不华丽,隔间及家具都简单大方,没有特别的装饰,泛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则为居处妆点出最好的气氛,处处透着生活者的味道。
    在后院临阳台的起居室,现设计成可以观阳明山景的用餐处,希望观者有机会坐下来,好好用餐,或点一壶茶,或者就坐在阳台的凉椅上,观者的一景一物,试想都是林语堂曾经抚触过的,不由得思绪眺望过天边山际,恍若自己也走过大师的山居岁月一般。
    最近在文化局着眼其图书馆功能的前提下,而有以其“文学生活馆”为开馆精神,陈列所有林语堂生前著作、手稿、遗物及藏书,以完整呈现林先生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及文学成就。
    为了持续延续林语堂故居的文学情调,文化局且与佛光人文管理学院计划经年举办各系列文学讲座学术研讨会及不定期“邂逅文学下午茶”等活动,有时可以在中庭诗歌朗诵,或听一场小型音乐会,当然也可以观鱼一整天,完全呼应林语堂落实生活的艺术。不只此,这里天天有文学咖啡,可以点一盅茶、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个下午时光的山居岁月都属于你,真太棒了。
    走进林语堂的书房,属于他发明的作品正静静地躺在一旁,他是最爱DIY的生活家,还曾亲自为太太设计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座椅。在书房陈列他改良过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资料;而名为“明快”的中文打字机已功成身退,而在一旁的发明设计图稿,似乎正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临窗的长形书桌,或者也正在为观者勾勒当时林语堂咬着烟斗埋首桌前的模样,属于林语堂的发明因子及文思最活跃的角落就在这里。只要一抬头往两旁一望,一排又一排的典籍、经史子集藏书及一摞摞的手稿,分别错置在书房四周,方便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书房居中处是一组深咖啡色的旧式皮沙发,端详之,似乎可以穿见大师与朋友们闲谈文学或家常的身影。
    从书房往里走,是林语堂的卧房,俯案累了,拐个弯就是养精蓄锐的小天地。同样是简朴与舒坦的设计,一床一被,如此而已,没有多余的装饰。他曾说过:“我很需要一个好床垫,这么一来我就和任何人都完全平等了。”睿智又幽默的点出大师完全是寻常生活者的生活态度。
    在林语堂的史料特藏室及阅读研讨室中,典藏着所有他出版的著作及各种版本的书,多达八十余种。林语堂是少数能以英语写作而活跃在国际的文学家、哲学家,像他写的《生活的艺术》一书被翻译过的版本有12种之多,包括中、日、韩、德、法、意、西、葡、丹麦、挪威、瑞典及芬兰等国的译本;《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的编著时期,也是他视为一生写作的“登峰造极”之时;《京华烟云》则堪称是现代版的《红楼梦》;其他包括小说、传纪、散文及月刊等各种创作都搜罗在此,其可望成为全世界林语堂研究的重镇。
    对生活即艺术的观感,林语堂也说:“一个建筑、一场演讲,只要能给人美感,可以引起别人的共鸣,能够让人的心灵升华扩大,这就是艺术,这也是艺术的价值所在。”艺术即生活也一定是林语堂的生活信仰哲学,一如他优游的山居岁月,恬淡的况味,只有山风知道,只有树鸟知道,林语堂当然知道而知足的享受着。
    图片说明:
    ①林语堂故居内景
    
    ②林语堂读书像
    
    ③阳明山上的林语堂故居外景

爷爷和小丫头

    【台湾《自由时报》文章】题:爷爷和小丫头(作者 聂华苓)
    爷爷是个诗人,没留下诗,喜欢做官,一辈子没做过官。有过几个相好的女人,始终只有我奶奶。奶奶1935年夏天突然去世,爷爷坚持和孝子一起守灵。爷爷是晚清秀才,坐轿子上任当知县,武昌起义,革命成功了,轿子半路打道回乡,埋怨了一辈子。他捧着小宜兴茶壶咕噜:革命?这叫什么革命?城里扔几百个电灯泡当炸弹,说是武昌城里炸弹响了,城外的炮兵马上响应打炮,革命就成功了。革命又有什么用?民犹是也,国犹是也。革了命,剪了辫子,男不男,女不女。说话也不成体统,男女不分,长幼不分,统统叫同胞!我和我儿子是同胞?我和我孙子是同胞?哎?
    爷爷脾气暴躁,聂家的人,上上下下全怕他,见到他,都不吭声。尤其是我爹,爷爷咚咚走来,他就钻进母亲房里去了。有一次,他躲不了,爷爷和他说话,说着说着就举起拐杖跟着儿子追。我爹已经是做官的人了。灵巧的母亲倒是不怕他。她察言观色,该顺他的就顺,不该顺他的,对他讲道理,也可以把他说得服服帖帖的。
    奶奶小个头,细声细气,轻手轻脚,好像总怕惊动了人。奶奶有一双缠了又缠的小脚,不声不响走过来,一转头,才知道她在你背后,笑眯眯望着你。爷爷房间里有一个重大的雕花木钱柜,上着一把大铁锁。家中的日常开销,两个媳妇一人20块大洋的月份钱,厨师、奶妈、女仆、男仆的工钱,都是奶奶从那钱柜里拿出来的。姑妈带着孩子从武昌来了,奶奶从她袄子内兜里摸出来塞给她的钱,也是从那雕花木柜里拿出来的。不论家里遭受什么变故,奶奶是我们家的主心骨。她以柔韧稳定了家里暗中躁动的不安。爷爷是火,奶奶是水,水火竟能相容。从没听见他对奶奶说过一句重话。爷爷在外面有相好。奶奶明明知道,也不露声色。
    民初二、三年,爷爷在北京教书,奶奶留在武汉。爷爷在北京有一个旗人相好。民国四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登基做皇帝,爷爷正在北京,和那旗人同居,生了一个女儿。春风得意,提起笔来写了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批评袁世凯登基。那还得了!那是个杀人不见血的年代。袁世凯下令通缉。我爹正在保定军校,知道了消息,赶到北京,半夜在爷爷相好家里找到他,带着爷爷溜出门,翻北京城墙逃走,不敢坐火车,父子俩徒步逃到保定。躲了一阵子,爹又送他回湖北应山乡下。爷爷忿忿不平,抱着水烟袋,走来走去骂:祸国殃民!凭什么要抓我?哎?我就不能说话?我就不服你卖国贼!
    爷爷有话不能说,有气不能出,憋得生了一场大病。
    那个旗人相好到处找爷爷。他和奶奶在武汉。她来了一封信,奶奶收到了,拿给我爹看。信里说她为聂家生的女儿已经两岁了,要爷爷赶快去北京。奶奶把信毁了,没有给他,要爹寄了些钱去。从此他们就断绝了。爷爷在家里当然不提她,但对她还是很有情的。民国二十年,我们住在北平,爷爷去了,到处打听她的下落,没有找到她,也许还有满汉混血的聂家子孙。
    爷爷高兴就大笑,不高兴就大骂,你无从防备。儿子、孙子,一句话不对,他就举棍打来,对孙女宽容一点。
    孙女是要泼出去的水,不必认真。我知道怎么对付爷爷,听见他呱嗒呱嗒的水烟袋响,我就跑,给他抓住了,要我临帖写九宫格的大字,就趴在桌上写吧。爷爷站在背后说:腕抬平,背挺直,笔上可以顶块石头。他要我读唐诗,背唐诗。管它懂不懂,就啃吧,一啃就记住了,背得琅琅上口。爷爷说:不懂不要紧,以后就懂了。不是爷爷对我有期望,那是他的乐趣,像训练小哈巴狗一样。
    爷爷有两个诗人朋友。他们来了,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他们在爷爷房里谈笑,吟诗,烧鸦片烟。爷爷的哈哈震动全屋。我躲在门外,听他们大声吟诗。什么诗?我不懂,但我喜欢听,他们唱得有腔有调。原来书上的字还可以变成歌唱,你爱怎么唱,就怎么唱,好听就行了。他们不就是各唱各的调调儿吗?听着听着,一缕香味从门缝飘出来。我从钥匙洞偷看,只见爷爷和一个客人,面对面斜躺在一叠花花绿绿软缎绣花被上,两人之间一盏玻璃罩古铜小油灯。爷爷用一根细细的铜扦,从古铜小杯里,挑起一滴糖浆样的鸦片烟,就着一闪一闪的小油灯,在一根手指头上滚呀滚的,滚成一颗棕色小珠子,嵌进长长的象牙嘴烟枪里,在小油灯上叭叭地抽。透点儿甜的烟香一丝丝飘来。小灯的火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呀闪的。
    有一次,爷爷打开门,发现我在听他们吟诗,看他们烧鸦片烟。我吓得拔脚飞跑。天呀,爷爷的棍子要打来了。
    只听见爷爷哈哈大笑,对房里朋友说:“我抓住了一个偷诗的小丫头!”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