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0-01-1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普京文章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3、第三个教训是,必须转向实施相对我国条件来说最为合理的改革战略。该战略由下列行动方针所构成。
    (1)刺激经济快速增长。这方面处于首要位置的应是提高投资积极性。暂时我们还未能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在90年代,对俄罗斯经济产业部门的投资减少了80%,其中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减少了70%。俄罗斯经济的物质基础正在受到破坏。我们主张实行一种纯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措施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努力为外国投资者创造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坦率地说,没有外国投资,国家的振兴将需要很长时间,困难重重。我们没有时间用于缓慢恢复。这就意味着,应该尽一切可能使外国资本投向我国。
    (2)推行积极的工业政策。国家的未来和21世纪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水平都将首先取决于那些立足高科技、生产科学密集型产品的部门的进步。因为在当今世界,90%的经济增长靠的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准备推行的工业政策将优先发展在科技进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那些部门。必要的措施包括:
    ——刺激国内非预算拨款部门对先进的工艺和科技产品的需求,扶持出口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扶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非原料部门的发展;
    ——提高燃料动力和原料部门的出口能力。
    为了筹集推行这种政策所必需的资金,应该利用国际惯例中早已为人所知的办法。这些办法主要是指专门的信贷和税收手段,以及由国家担保提供各种优惠。
    (3)实施合理的结构政策。政府认为,和其他的工业发达国家一样,俄罗斯经济中既应有工业财团、公司的位置,也应有中小型企业的一席之地。任何限制或人为刺激某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只会阻碍俄罗斯的经济振兴。政府的政策将旨在建立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应能确保经济形式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关于这一点还存在着一个重要方面——合理调节自然垄断部门的活动。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正是这些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生产和消费价格的结构。这就是说,它们既会对经济和金融领域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居民收入的变化。
    (4)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国家最重要经济政策手段预算的效力;
    ——实行税收改革;
    ——消除拖欠现象,杜绝易货及其他冒牌的货币结算方式;
    ——保持低通胀率及卢布汇率的稳定;
    ——建立文明的金融和证券市场,使其成为融资渠道;
    ——改组银行体系。
    (5)取缔影子经济,打击经营及金融信贷领域的有组织犯罪现象。到处都有影子经济。但在发达国家,影子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会超过15—20%,而在我国这一指标可达4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提高护法机关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应加强许可证、税收、外汇及出口监督。
    (6)循序渐进地实现俄罗斯经济同世界经济结构的一体化。没有这一点,我们就根本不可能达到先进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所达到的那种高度。在这方面我们的基本方针是:
    ——国家积极支持俄罗斯企业和公司的对外经济活动。成立联邦出口支持署的时机已经成熟,该机构可以为俄罗斯生产厂家的出口合同提供担保;
    ——坚决抵制国际商品、服务及资本市场歧视俄罗斯的行为。通过俄罗斯反倾销法及其实施办法;
    ——使俄罗斯加入国际对外经济活动调节体系,首先是世界贸易组织。
    (7)推行现代化的农业政策。没有俄罗斯农村的复兴,没有农业的振兴,就不可能有俄罗斯的复兴。我们所需要的农业政策必须能够把国家扶持和国家调控措施同农村及土地所有制方面所实行的市场改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4、应该看到,对俄罗斯来说,任何会造成人民生活条件恶化的改革与措施基本上已无立足之地。正如常言所说,我们已达到了极点。国内出现了十分普遍的贫困现象。1998年初世界人均年收入大约为5000美元,而俄罗斯的这一指标只有2200美元,相差1倍多。在经历了8月危机之后,这一指标变得更低了。改革的这些年来,工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50%下降到30%。
    这是一个极其尖锐的社会问题。政府正在制定新的收入政策,新政策的目的是在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基础上确保居民的富裕程度稳步提高。
    尽管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政府决心加强国家对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领域的扶持措施。因为一个国民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知识的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攀登到世界文明的顶峰。
    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为了避免这一点,必须付出巨大的脑力、体力及道德努力。需要开展协调一致的建设性工作。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我们完成这项任务。现在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能否认清危险程度,能否团结起来,能否承担起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七·完)

香港《亚洲新闻》记者目击报道 印航劫机事件是怎样解决的

    【香港《亚洲新闻》1月14日一期文章】题:劫机目击记
    1999年12月25日,当被劫持的印度航空公司814航班降落在阿富汗的坎大哈时,本刊记者阿亚兹·居尔正准备从伊斯兰堡飞往那里。第二天早上,他搭乘一架飞往喀布尔的联合国飞机抵达阿富汗。然后与另外两名外国记者一起从喀布尔乘另一架飞机前往坎大哈,他们因此成为少数几个目睹劫机事件解决过程的记者。以下就是居尔的报道:
    我们不敢肯定在阿富汗执政的塔利班将如何对待我们。这个强硬的伊斯兰运动组织对外国记者从来不友好。拍照被当作是违反伊斯兰教义的行为遭到禁止。但是,我们的飞机降落后,又向前滑行了一段停在了离被劫持飞机只有50米的地方,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塔利班官员不仅热情地欢迎我们,而且告诉我们有充分的采访自由,包括拍照。
    不久,在印度提出斡旋的请求后,联合国官员埃里克·德米尔同劫机分子展开了谈判。当德米尔开始通过无线电与劫机分子的负责人对话时,我是唯一在场的记者。劫机分子自称是马苏德·爱资哈尔的兄弟。他是“圣战者运动”的成员。被劫持的乘客后来说,劫机分子称他是“头儿”。我听到劫机分子用乌尔都语回话,中间夹杂着英语。“头儿”似乎控制着飞机里的一切。他平静而礼貌地说:“德米尔先生,和你谈没有用。我们想直接同印度人对话。否则,我们将杀死人质。”他还对联合国官员说,如果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发生更多的劫机事件。他说:“只有这样,克什米尔问题才能尽快得到解决。”
    12月27日是劫机者提出谈判的最后日期,印度驻伊斯兰堡大使馆商务参赞甘希亚姆当天抵达坎大哈与劫机者谈判。由于甘希亚姆的级别相对较低,劫机者被惹恼了。德米尔当天晚上劝说印度派来一支30人组成的谈判代表团。从三方面传来的可靠消息说印度特种部队将随同谈判代表混入飞机,希望塔利班当局同意他们袭击被劫持的飞机。即使谈判期间,印度人似乎还没有放弃采取突袭行动的念头。
    12月28日,谈判继续进行。三名机场工作人员被允许在夜间进入飞机进行清扫。他们在飞机上停留了25分钟。其中一人告诉我,飞机上的乘客脸色苍白,看上去非常疲倦,他们向他询问飞机降落在什么地方。有几名乘客在飞机上下棋或打扑克消磨时间。也有一些乘客在看报纸。据这位清洁工说,一个戴面罩的劫机者带着手枪和手榴弹,把守机舱的入口。另有三名劫机分子拿着手枪,在机舱内巡逻。三名清洁工都说,没有看到受伤或死亡的乘客。一次,当三名清洁工恰好碰到一起时,劫机分子非常紧张,他们对清洁工进行了搜查,怕他们携带武器。
    12月29日,塔利班说服劫机者放弃索要2亿美元赎金以及归还萨贾德·阿富汗尼遗骸的要求。阿富汗尼是该组织的一名领导人,在克什米尔丧生。塔利班说这些要求不符合伊斯兰精神。然后,塔利班开始向印度政府施加压力。那天晚上,塔利班显然知道印度部队准备采取突击行动的消息。塔利班举行了核心会议。他们决定不允许外国力量采取任何营救人质的军事行动。
    12月30日,塔利班派遣精锐部队携带火箭炮和两辆坦克前往机场。但他们的目标不是被劫持的飞机,而是载有印度突击队的印度谈判代表团的飞机。这对谈判的进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塔利班的武装部署使印度人确信没有武力营救人质的可能性后,印度当局与劫机者达成了协议。
    12月31日,印度外长贾斯万特·辛格飞往坎大哈签署协议,随行的有三名刚从印度监狱中释放的克什米尔武装分子。在他的飞机抵达后不久,大约下午4点钟左右,三名克什米尔武装分子乘坐塔利班提供的一辆汽车靠近被劫持的飞机。其中一名劫机分子走下飞机验明三人的身份,然后其余劫机分子才与他们会合,被劫持乘客的8天历险也随之结束。五名劫机分子和三名被释放的武装分子以及一名塔利班人质随后不知去向。辛格在塔利班外长的陪同下宣布,劫机分子必须在10小时内离开阿富汗。

芬兰获准购买列宁半身像

    【法新社赫尔辛基1月12日电】芬兰一家艺术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今天说,赫尔辛基官员已获准购买苏联领导人列宁的半身像,以对列宁在芬兰独立运动中发挥的作用表示敬意。
    市议会批准有关机构可以购买这座一米高的半身像,并安放在以列宁的名字命名的一家公园里。但是,已有一个保守团体提出了反对意见,称赫尔辛基正在把钱浪费在一件俄罗斯自己都有可能摒弃的老古董上面。
    列宁在回国领导十月革命之前曾秘密流亡芬兰。当时芬兰还是俄国沙皇帝国属下的一个公国。1917年俄国革命胜利之后,芬兰宣布独立。许多芬兰人至今仍非常崇敬列宁,认为是他允许自己的国家宣布独立的。
    这座价值5万芬兰马克(8800美元)的半身像必须通过繁琐的官僚手续才能最终到达芬兰。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