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5-03-25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京城厕所将有改观

    【日本《读卖新闻》2月14日报道】题:北京改善公共厕所(记者原义明发自北京)
    过去被人们说成是臭气熏天的北京公共厕所从今年起渐渐变得清洁、明亮,有现代厕所的味道了。因为改革开放,衣、食、住这些基本课题在北京得到了解决,厕所的改善表明现代化在渐渐向社会的基层渗透。同时,也可能同与今年秋天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关,厕所的改造似乎关系到首都北京的威信。
    据说北京的固定人口有1100万,旅游及到北京打工的工人等流动人口每天有300万,公共厕所有6800个左右。其中70%是自己家里没有厕所的胡同的居民用的,所以,真正意义的公共厕所在繁华街上只有2000个,绝对数量不足。而且厕所内部没有隔断,裸露无余,又因管理差,臭味熏人。
    去年秋天,国家旅游局对全国的游客作了书面调查,结果表明,对厕所的状况感到“十分满意”的只有10.4%,感到“不满”的有49.4%,据说甚至有不少人说“再也不想到中国来了”。
    世界各地的公共厕所反映了各国的国情,都有各自的问题。北京的问题为何这么严重呢?
    在北京清华大学进行建筑指导的美国人盖斯勒说,从清朝时代开始到本世纪前期,在北京没有公共厕所,只有在四合院内生活的大家族共用的厕所。
    在四合院内厕所的位置是固定的,在四合院的西南角。粪便都集在西南角挖的坑里,一大早就用粪车运到郊外去。
    从革命后的50年代起开始普及的胡同厕所设在胡同拐弯处等方便的地方,而且中间没有隔断,厕所成了胡同居民交往和交换信息的好场所。但是,因为它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所,所以也有不少同厕所有关的诙谐话。比如问:“只有一个坑的公共厕所在哪?”回答是伦敦。因为伦敦同“轮蹲”谐音。另外,上厕所有一个有趣的代词:“上一号。”
    北京市开始认真对待公共厕所问题是因为驻北京的外国人及同外国人的交往增加,国际化方面向前发展了。预计在举行世界妇女大会之前新建30个公共厕所,在有名的地方设流动公共厕所,公共厕所的情况将有大的改观,这是毫无疑问的。
    根据长期计划,到2000年前,北京新建2000个公共厕所。

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拉美社北京3月11日电】中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竹子,竹子坚硬挺拔,光洁翠绿,有高贵素雅的美誉。
    竹子在中国分布相当广泛。中国人种植竹子是从公元前的秦朝开始的。
    在四川和云南两省的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子一般都是用竹子建造的。在这些省份中,许多农民至今仍用竹子修建房屋,这是因为一旦遇有地震灾害,竹房子能减少震灾损失。
    竹子在古代军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四川军队就曾以制作弓箭和长矛遐迩闻名。然而鲜嫩的竹笋则是烹炒各种菜肴的上乘配料。中国56个民族中绝大部分都保持着吃竹笋的习惯。
    竹子在酿酒、造纸和手工艺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令人赞叹的是至今在风景如画的漓江上还横架着一座上千米长的竹桥。
    黎族渔民今天仍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乘竹筏,用竹篓捕鱼。
    傣族居民则习惯用竹子建造别致的四角二层竹楼。竹楼一层没有围墙,用于饲养家禽,二层为起居室。
    瑶族人民对竹子也非常崇拜,当瑶族妇女生下一个女孩时,人们则在房间内摆上几根翠竹,以表示女孩的美丽和高贵。
    传统的“竹文化”在令人赞不绝口的中国手工艺制品中更显得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古往今来,竹子不知曾唤起中国多少伟大诗人和画家的灵感。他们挥豪泼墨赞美竹子的高雅。例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於潜僧绿筠轩》诗中这样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诗人以竹道出了富有哲理、有情韵的物质和精神、美食与美德之间的价值关系。他告诫后人,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筠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由此可见,竹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高风亮节的地位。(刘嘉明译)

中英埃警方合作破获文物走私案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3月11日文章】题:打击文物走私活动(记者
    雷切尔·西尔维斯特)
    伦敦警察厅的侦探认为,他们已经粉碎了一起走私价值达数百万英镑的文物的阴谋。在此之前,来自3个国家的警察已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调查工作。
    伦敦警察厅负责与艺术品和文物走私有关的案件的小分队与中国和埃及警方合作,在上周采取数次突击行动,一共逮捕了24个人。
    在过去几个月里,警方的侦探在搜查一些工场和车库时发现了数千件来自中国和埃及的文物。据估计,有些文物的价值在100万英镑以上,那些文物的总价值是“无法计算的”。
    据说中国文物是有人从尚未发掘的墓穴里或通过内线从政府存放文物的地方盗窃出来的,然后再走私到香港。一般人都认为,被盗文物只要一离开中国,就可以合法地被运往英国。警方在两年前就下决心要打击文物走私活动。他们认为,现在文物走私几乎与毒品走私一样赚钱。
    一家杂志的总裁菲利普·桑德斯说,英国的重要法律——这些法律对文物进入这个国家没有限制
    ——为文物走私提供了方便。
    (荣守俊译)

巴黎侨界『三国』热

    【《欧洲日报》3月14日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投下数千万巨资,将明朝罗贯中所著的75万字的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成84集电视剧,搬上电视屏幕。数月来,这个电视巨制的录影带,陆续来到巴黎,现在已全部到齐。巴黎侨界形成了一个持续数月的租看“三国”热。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近一个世纪的极其错综复杂的政治角斗和军事征战。时间跨度长、人物极多、故事分散,要把75万字的叙事在63个小时(即84集)内用“视听语言”讲完,讲得与小说一样栩栩如生,真是一个大冒险。然而,这个剧组成功了。
    观众第一次看到了1800年前的兵士、将帅、兵器、战术方式和战略智慧,非常引人入胜。例如“火烧赤壁”之战,投入了巨资,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恢宏的场面,又有精微的特写,变化层出不穷,环境扣人心弦。
    中国历来有句民谚,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是说,水浒的造反精神易使少年冲动失控,“三国”中的老谋深算会把老人教得更加老奸巨猾。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电视剧通过对将相王侯间的政治生活、军事生活的描绘,提供了许多“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和智慧。例如,诸葛亮“隆中对”、“锦囊妙计”、“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都是千古传诵的智慧经典,用电视画面再现出来,会给人更深的启迪。因此,“三国演义”还是一部少有的益智电视作品。
    对于熟悉三国故事的中国人,看来觉得顺畅;但是对于全然不知三国历史的人,如年轻华侨或外国汉学者,看来就觉吃力了,要记住的资料太多,编导尽管以字幕打出人物姓名及不易听懂的对话,但也难补此短。

台商吴孟武与“民主女神号”的啼笑“姻缘”(上)

    【台湾《中国时报周刊》3月18日一期文章】题:民主女神救不了反共旗舰(作者林照真)
    几年前,台南吴姓商人,半夜宿醉回家,接到一通电话,“官员兄弟”打来的,说是要商人买民主女神号。
    吴姓商人,名孟武,年41,是台湾华泰关系企业董事长,经营房地产、保龄球馆、进出口贸易,是30余家公司的负责人。他个人拥有2000余名员工,出入乘坐奔驰600,还可提供座车给地方官员使用,是个标准的富翁。但他自称无党无派。买下民主女神号
    在吴孟武为这艘船付出10万美元订金后,他的名字开始与大陆民运发生关联。毕竟,在那个热头上,当一个台湾商人买下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民主女神号后,对民主的热爱已经毋庸置疑。后来吴孟武付了50万美金买船,5万美金买船上的广播器材。
    当时台南市长施治明曾公开赞扬:“我以民主女神号为荣,以台南市民为荣,以吴孟武为荣……。”
    5年后,吴孟武在奔驰车上的电视小荧幕再度看到上述谈话,他在一旁抽着烟,直摇头地对记者说:“笑死人,听起来真是肉麻!”
    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欧洲、亚洲、美洲的19个新闻单位,与民主中国阵线联合成立“中国之船”协会。经过中国之船协会四处奔走,跑遍大小码头,终于购得一艘有27岁船龄的探测船。名义上虽然是各新闻单位出面买船,但是台湾却出了大部分的钱。只觉心痛窝囊
    民主女神号广播船从1990年3月17日起航。同年5月李登辉总统在接见八名无党籍立委时,表示基于2000万人的安全考虑,政府对“民主女神号”不宜出面,但不反对民间的积极反应。民主女神号航行期间,先后在香港、日本停留被拒后,最后终于疲惫地在台湾靠岸。
    到今天,民主女神号广播船从来没有如愿向12亿中国人广播过,如今广播电视、电台设备已先行搬走,而没有搬走的5个播音器、卫星导航系统、无线电通讯机、卫星侦测雷达都已经失窃,船上仅剩空旷与尘埃。
    虽然吴孟武认为,民主女神号广播船为全世界爱好自由民主的人所共有,但是,很多事情却又像是吴孟武一个人的事。就以开幕当天来说,所有来参加开幕典礼的贵宾与民运人士,在台南吃的、住的,也全部由吴孟武负担。“什么钱都花我的,连市党部送来一个300元的花篮,都来向我收钱。”现在民主女神号船只停泊发生问题,却没有人来问一声,过去一些大力支持的媒体不见了,“如果早知道如此窝囊,我就不会这样做。现在的我欲哭无泪,想起来真叫人痛心,”吴孟武说。船体面临拆解
    吴孟武因为身为民主女神号广播船的船主,这让他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商人。吴孟武是一个聪明的生意人,在保龄球界他赫赫有名。最主要是因为他投资的保龄球馆,开启了全自动化彩色电脑化计分设备的先河,改革旧有的人工计分,并率先采取24小时营业方式。(上)

漫画

(原载台湾《发生报》)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