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4-04-1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联合国维和面面观(三)

    上月底,和格拉英德尔将军一起在萨格勒布举行记者招待会的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负责前南斯拉夫问题的明石康强调,这些违法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
    他说,依据调查结果,已将乌克兰和肯尼亚等国来的23名士兵遣送回国,并将解雇7名当地民间工作人员。
    遣送这些士兵回国不过是杀鸡给猴看,它仅仅反映了问题的冰山一角。对这一点,明石康先生是最清楚不过的。危险的穿梭外交
    1994年1月,克罗地亚和新南斯拉夫联邦就关系正常化达成协议后,双方的首都萨格勒布和贝尔格莱德之间决定恢复电话通信。
    为此必须修复东部地区被战火破坏的电话设施,可是双方都不肯派遣自己的技术人员。
    克拉伊纳共和国是在克罗地亚于1991年6月宣布脱离旧南斯拉夫独立以后,以感到危机的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为中心,于同年12月建立的。拥有40万人口的这个共和国希望将来与塞尔维亚共和国结成联邦。
    为了防止克罗地亚军队与塞尔维亚居民之间发生冲突,联合国安理会把克拉伊纳指定为联合国保护区,并从1992年3月开始划分为东西南北4个区域,派驻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维和部队官员在双方展开穿梭外交。这种外交确实取得了成果。
    双方在去年11月达成协议,决定沿边界线修建一个宽5公里的“缓冲地带”。目前正在加紧制定细则,
    例如从缓冲地带撤走重武器等。然而这中间又突然冒出了修复电话设施的问题。双方互不信任,加剧了紧张气氛。如果一旦处理不当,迄今取得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
    担任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司令的比利时人邦迪克准将感慨万分地说,在这种危险的走钢丝表演中只能反复进行说服工作。
    (三)

科洛西奥遇害的政治背景

【本报联合国4月13日电】(记者陈清泉)墨西哥执政党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科洛西奥3月23日在墨美边境城市蒂华纳开展竞选活动时遇刺身亡,这是自1928年以来墨西哥发生的严重政治事件之一,使墨西哥和西半球各国政府感到震惊。
    科洛西奥遇刺是在墨西哥政治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发生的。首先是,今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生效的当天,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州印第安武装农民发生暴动,提出土地和民主改革要求,萨利纳斯总统指派卡马丘特使前往谈判至今尚无结果。其次是,近一个时期来,墨西哥暴力活动增加、绑架之风日盛,被绑架的富商达20多人,工商金融界人士人人自危,胆颤心惊。科洛西奥遇刺更加剧了墨西哥的政治危机。分析家们认为,导致科洛西奥遇刺身亡这次政治事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长期一党执政,内部各派力量斗争激化墨西哥当前实行的体制非常独特,其形成与一般西方民主国家不同,有着历史的原因。1910年墨西哥爆发革命,经过10多年军阀混战,直到1929年,由农民、工会、教会、军队等全国各方人士组成革命制度党合作治国,才稳定了政局。由于革命制度党在墨西哥各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代表,组织也很严密,在大选中能操纵绝大部分选票,因此自建党60多年以来,一直获胜。尽管如此,党内斗争也很激烈,为了各派力量都有当上总统的希望,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为6年,不得连任。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为了确保长期执政,特别强调领导者的权威,现任总统有权指定继承人,其权力几乎达到独裁的地步,致使党内派系斗争日益激化。去年11月28日,在确定科洛西奥为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之后,就遇到其他一些派别的强烈反对。卡马丘就是其中之一,他当时是3位总统候选人之一,去年年底败于科洛西奥,心中不平。他在群众中的威信较高,在退出总统候选人之后提出的一个条件是,要求国会对选举法进行修改。二、革命制度党长期执政腐败严重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建党初期的几十年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但到了70年代,执政党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增多,而且越来越严重,一些贪官逍遥法外。长期以来,人们对革命制度党在大选中的舞弊现象十分不满。据报道,1988年,萨利纳斯被前总统德拉马德里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他完全靠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一手操纵的选举机器,大规模舞弊作票才获胜当上总统。尽管墨西哥议会最近通过选举改革方案,对竞选费用作了若干限制,但却没有加强选举委员会的独立性,更没有赋予更多监督选举和惩罚舞弊的权力。人们认为今后的大选也不会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三、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使社会两极分化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40年代至70年代,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对内主张高关税、实行闭关自守,以迎合墨西哥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到了80年代,经济开始滑坡。1982年,德拉马德里上台,决心逐步调整墨西哥的经济体制,重用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萨利纳斯,大幅度削减预算,取消或减少各种补贴,实行经济开放,鼓励竞争。1988年之后,萨利纳斯接任总统,坚持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加速私有化进程,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民丧失土地、贫富差距拉大、贫困人口增多。据报道,墨西哥有8000多万人口,失业率达9%以上,半失业率高达35.12%,贫困人口约850万,90%的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两极分化严重,墨西哥社会矛盾加剧。
    墨西哥将于今年8月21日举行大选。在竞选活动仅剩下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科洛西奥遇刺身亡,对革命制度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科洛西奥遗体安葬之后,萨利纳斯总统立即分别召集革命制度党领导人、内阁主要成员和一些州长谈话,就科洛西奥的继承人问题进行磋商。经过连日的讨论之后,决定如期举行大选,3月29日宣布推出前教育部长塞迪略为新的总统候选人,使墨西哥大选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众说纷纭话《灰狼》

    【俄罗斯《旅伴》月刊文章】题:众说纷纭话《灰狼》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走下政坛。30年来,人们对他下台的情形众说纷纭。电影《灰狼》的导演戈斯捷夫对这一切作了荒诞的解释;对这部影片作出评价的《真理报》评论员、苏联克格勃前领导人乃至赫鲁晓夫之子——现居住在美国的谢尔盖·赫鲁晓夫也发表了个人看法。谢·赫鲁晓夫认为,电影《灰狼》是根据他所写的回忆录拍成的。
    《真理报》:这是一部描写反赫鲁晓夫阴谋的影片
    ……影片开头的几个镜头就表现了罢黜赫鲁晓夫的苗头!那是一次打猎的场面:赫鲁晓夫面对目不转睛盯着他的母狼,大动恻隐之心,不忍扣动扳机。是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开枪打死了狼。
    事后,乌斯季诺夫说:“也许不该再和赫鲁晓夫唱一个调了?应当从他手中把国家解救出来。”
    这之后,无论是钓鱼,洗蒸汽浴,还是疗养,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和谢米恰斯内(参与阴谋者越来越多)都围坐在摆满食物的桌旁,商讨如何取得政权。至于理由,有人说是因为赫鲁晓夫头一年有145天在国外度过,又有人附和说:“像他那样瞎指挥,国民很快都要饿死了。”
    在影片观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记者纷纷指责导演:影片没有表现出阴谋者的心态和促使他们冒险的根本原因。
    由此看来,他们夺权,为的是政权本身,而不是使国家改变发展方向。尽管在场面的处理上运用了写实手法,也无济于事。电影观摩者一针见血地评价:这部片子更像是一幅拙劣的漫画。
    克格勃前领导人谢米恰斯内:目击者的证言
    为什么赫鲁晓夫的亲密战友要起来反对他呢?
    人民对接二连三出台的荒唐决定很担忧。只要回忆其中一部分就足够了,建立经济地区和以领导工业为使命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的宅旁园地;普遍种植玉米的运动;将党委划分为工业党委和农业党委;处理国际事务时所作的唯意志论的决定等。
    有人把这一切都透露给了赫鲁晓夫。但他并未多加注意,也不重视人民和党员的不满情绪。因此有必要采取极端和必要的措施——提前召开苏共中央全会,提出让赫鲁晓夫本人对所犯的重大错误承担责任。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苏斯洛夫、柯西金、马祖罗夫、沃罗诺夫、谢列斯特等人拿出这杀手锏是明智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
    影片在塑造谢列平和谢米恰斯内这两个人物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实际上,他们只是刚踏上仕途,尚未进入有无限权力的苏共中央主席团,只是两个小人物。把他们同柯西金、苏斯洛夫相提并论,甚至将其说成是领袖,表现出影片制作者在历史问题上的无知。赫鲁晓夫之子:这不是赫鲁晓夫:
    这部影片纪录的并非1964年的事件,剧中的赫鲁晓夫也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赫鲁晓夫。
    1964年前夕,父亲意识到:他的改革失败了。起码是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于是他又把目光转向南斯拉夫,着手进行农业试验,并在报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生产者个人经济利益的作用的讨论。光阴匆匆溜走,他衰老了,并思忖着要将政权交给年轻一代。
    父亲在家中,在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会议上,甚至在公开演讲中,屡次提到辞职,并说出了具体时间——苏共23大。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操心的不是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是为自己挑选继承人。
    这说明赫鲁晓夫已了解正在酝酿的阴谋的谈话之后,仍去皮聪大,并不像影片所表现的那种愚蠢之举,而是一个信号——赫鲁晓夫不打算参与这场斗争……
    悲剧并不在于极其拙劣的权力斗争,而在于父亲由衷尊敬的老朋友对他的背叛,在于他并不想以这种方式走下政坛。但是,对国家的责任感战胜了他想斗争一番的念头。
    影片对谢米恰斯内这一形象的塑造严重失实,对克格勃的权力也过于夸大。那个年代,作出决定的不是克格勃,而是苏共中央。
    这部影片塑造的人物,甚至算不上是赫鲁晓夫的漫画像,而只是某个著名人物。的确,父亲不是个苦行僧。有时在饭桌旁,在处理某些具体事件时,他也和大家一起举杯同饮,但很有节制。父亲从不自斟自饮,一般情况下他只喝有治疗作用的波尔若米矿泉水。

忘记了不该忘却的历史

    【法新社华盛顿3月28日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法国北部开始进攻的日子已过去半个世纪,许多美国人可能需要上一堂地理课才能确定诺曼底的地点。美国和英国军队曾在那里登陆,从纳粹手中解放了西欧。
    参加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登陆的老兵都已七八十岁,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和冷战等一连串冲突,盟军在法国登陆的日子在美国人的记忆中已变得模糊暗淡。
    1944年6月6日,彼得·比兰随美国第一军在奥马哈滩登陆时,才19岁,是攻打法国的15万盟军的一名战士。
    现年69岁的比兰说,他对欧洲仍有深厚的感情,但是美国年轻的几代人没有这种感情,对此他深感遗憾。
    比兰说:“美国与欧洲的联系不像50年前那样密切了。”
    他说:“年轻人不了解50年前人们作出的牺牲。”布鲁金斯学会国际关系问题专家赫尔穆特·索南费尔特说:“大多数美国人都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法国登陆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
    乔治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詹姆斯·柯林斯证实,欧洲在年轻的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正日趋下降。在一门名为“1789年以后的欧洲文明”的课程中,他调查了71名学生,发现只有56%的人知道密特朗是法国总统,只有23%的人知道科尔是德国总理。
    另一次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美国人不能在地图上指出法国和英国的位置。
    柯林斯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种族构成也有了显著变化,因为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新的移民浪潮取代了来自西欧的旧的移民浪潮。法国为纪念诺曼底登陆50周年而举行的庆祝活动很可能给美国人的记忆带来震撼。
    克林顿总统将参加庆祝活动,据说白宫和五角大楼的一小批先遣工作人员已经到达欧洲,为总统访问作准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