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9-03-28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农业:停滞局面亟待摆脱

影响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一度受到称赞的农业改革几年来一直是实现现代化政策的支柱,而今它却出现了困难。
    粮食问题是中国的重大政治问题。人们害怕东部沿海大城市会出现饥荒,也有人认为,进口可以弥补这一缺口。但是,现在甚至连改革派也认识到进口粮食代价太昂贵。
    【加拿大《渥太华公民报》报道】美国分析家们说。对于中国本身来说,不能增加粮食产量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加剧通货膨胀,并给国家预算造成负担。
    【香港《明报》3月7日文章】中国连续四年粮食产量低于指标,将为那些欲想攻击整个经济改革计划的人提供更多弹药。粮食产量下降将不会导致大饥荒,但会造成某种短缺。中国要求本世纪末平均国民收入达到800美元,平均每人粮食消耗将达到450公斤,据农业专家说,如果中国基本上依赖国内粮食生产,这个目标将不可能达到。缘由
    【匈牙利《人民自由报》3月
    8日文章】中国粮食的迅速发展停滞了。如果不能克服停滞不前的状况,那么全国居民的吃饭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分析家们认为,中国农业造成危机的原因在于,在改革的10年中,对农业的投资非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农民要出高价才能买到越来越贵的工业原料和用品,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困难。农民由于不知道承包的土地能使用多少年,所以就想在土地上获取最大的利益,不考虑如何保持和增强地力。
    【苏联《真理报》2月27日文章】在中国的条件下,农业获得经济效益首先是靠更合理的土地管理。然而,当农民把注意力全都放在承包给他们的那块土地上的时候,水利设施便进入衰败状态。
    【《香港时报》3月3日社论】大陆农业之连年减产,有几项重要原因:
    一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陆水土流失面积每年由50年代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150万平方公里,而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总耕地的三分之一。
    二是中共农业政策的错误。长时期来,中共当局实行“以农养工”的政策,大量削减对农业的投资。每年的农业投资只有10几亿元。这如何能发展农业生产?
    三是农村劳力的转移,影响了农业生产。近几年农村劳力向乡镇企业、建筑、运输、服务行业等方面转移,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则是老弱妇孺和病残。
    【香港《华人》月刊1989年第3期文章】中国当局虽然提倡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但实际的措施却很不够。
    生产科技的落后,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成为中国农业的致命伤。对策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中国政府有三种可能的解决办法来鼓励农民进行必要的长期投入:提高对农民粮食作物的收购价;允许土地的长期使用权(例如,将土地使用年限由15年延长至50年);或是允许农民获得分给他们个人的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苏联《真理报》2月27日文章】中国农业要想再向前跨进一步已不能靠集约化劳动,而是要通过广泛利用科技成就。
    同时,以农户作为经营活动单位的小商品生产,往往不利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
    【香港《华人》月刊1989年第3期文章】中国农业出路何在?
    及早废除农产品价格“双轨制”,改行征收农业税(包括土地税在内)制度。在进行征税之后,农民自由处置其生产品,对提高农民收益和增加投资大有裨益。
    实行“贵米政策”。中国人多地少,农产品、尤其粮食不敷应用,且是艰辛劳动所得,应该十分矜贵。其它农产品亦根据供求关系调整价格。

苏《真理报》政治观察家奥夫钦尼科夫认为: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

    【苏联《真理报》3月26日评论】题:中国:可资借鉴的教训(作者政治观察家奥夫钦尼科夫)
    从八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一倍,这一时期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给人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中国经济实力的数量,而且还有其质量,这种实力正越来越有信心地在世界市场上显示出来。
    在取得成就的背景下,困难也加剧了,其中最令人头痛的是通货膨胀。这既使人民严重担忧,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动摇了人们对改革的信念。
    去年秋天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价格和工资改革推迟几年,今明两年集中力量同通货膨胀作斗争,不得不加强中央对市场和流通领域的控制。
    去年工业总产值实际上增长了18%,而农业产值只增长3%。这两个数字之间的过分悬殊是国民经济正常比例遭到破坏的象征。
    我认为,头十年改革的经验不仅能使中国汲取宝贵的教训,而且这些教训首先告诫人们:市场机制本身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除了积极的效果外,它有时还产生消极而有害的后果。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已有办法限制这种消极现象的话,那么在中国的条件下,这方面既无经验,也无必要的手段。当地经济学家指出,北京削弱了集中计划体制,却没有预先用集中的银行监督体制来取代它。因此,用提高利率这种传统办法是不可能消除经济过热现象的。实践表明,工业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会产生象廉价商品逐渐消失这样一种非人所愿的倾向,而在多年租赁基础上实行的家庭承包,则会导致农业商品率的降低。
    不是在深化改革方面退却,而是重新调整力量来深化改革——这就是中国议员们对目前情况的评价。北京有人指出,中苏两国的改革目标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进行改革的途径有时各不相同。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两个社会主义邻国互相吸取对方的经验是有益的,但无须模仿具体的做法。我认为,中国改革的教训对我们也有不少可资借鉴的东西。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反通货膨胀应有长远眼光

    【路透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马克
    ·奥尼尔)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说,中国在实行目前的紧缩计划期间如不对价格和银行系统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可能面临极高的通货膨胀率。去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创纪录的18.5%。
    一位西方银行家说:“要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就必须采取紧缩措施。但是,领导层必须利用这一紧缩时期进行根本性改革。”
    去年9月提出的紧缩计划在降低工业增长速度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未能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
    紧缩计划正在使国营企业比村办工厂受到更大的打击。这与北京的愿望正好相反。人们猜想会得到控制的货币发行量仍在疯狂增加。
    这位银行家说,李鹏总理3月20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只涉及一些短期问题而缺乏长远眼光。
    他说:“北京应该利用紧缩时期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制,提高能源和运输的价格。谁都不想在这些部门投资,因为这些领域经常亏损。”
    电力和运输能力的严重不足使数千家工厂停产。
    这位银行家说,银行系统的改革是另一个应该优先考虑的事。他说:“要让银行象正正当当的银行那样运转,使银行能够拒绝无利可图的贷款,而不要从政治原因出发提供贷款,这后一种做法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自去年9月以来对信贷实行严格控制的做法已造成银行存款全面下降,迫使一些公司减少它们的储蓄,愈来愈多地进行现金交易以避免银行的限制。
    上述那位西方银行家说:“反对通货膨胀的斗争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这是一场长期的战斗。”
    他还说:“如果紧缩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那么,一旦限制放宽,通货膨胀就会更加严重。”

富省与穷省各说各的理儿

    【美联社北京3月26日电】李鹏总理上周要求大规模削减开支,以使过热的经济放慢发展速度,这已引起地方官员的不满,使数百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和它的省之间的紧张关系突出了。
    北京要求紧缩开支。各省说,这是好事,但不能置它们的利益于不顾。较富裕的省份从最近的经济决策权下放的趋势中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权力中得到好处。
    而较贫穷的省份仍需要国家以津贴和援助的形式给予积极的支持。
    广东省不愿意放弃导致它去年达到25%以上增长率的政策。北京每周断电好几次,它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帮助来修建发电站。云南省和贵州省希望它们贫困的农村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
    各省的官员都迫切希望自己的省份被排除在李鹏的计划之外。
    富裕的福建省的一名代表私下说,中国应该让沿海的富裕地区发展起来,准备帮助贫困的内地。
    来自贫穷的青海省的一名代表说:“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紧缩政策就象用刀割一头牛的尾巴。而对我们贫困地区来说,这就象用砖头砸牛的脑袋。”

港报社论:应深刻检讨教育失误的根源

【香港《新报》3月27日社论】题:应深刻检讨教育失误根源
    日前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表示,中国10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个批评,已变成普遍的认同。
    本来邓小平在1977年开始主政时,就一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可是正如李铁映所说,只是在具体执行贯彻时,没有解决有关体制、经济等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是重视及认识不够。李铁映的这个检讨,亦是中肯的。现时凡提到教育问题,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强调经济不足。这种偏颇,适足表示思想性不够,过分强调客观,而忽视了主观上的失误。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就提到这个问题,他说,中国现时总是强调财政紧张,看到的国家,也都是在资金短缺中搅教育投资。日本记者这个问题问得好。日本正是从穷困中发展教育事业的好例子。至今为止,其重视程度未减,有“今天的教育,10年后的工业”说法。
    光有政策是不足够的。哲学是文化之母,这也是中共40年来严重的失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几已被毁灭,传统道德观念这些起码的思想几被掏之一空。50岁以下这几代人,对传统文化已所知无多。现在的年轻人,写信连标点符号都不用了。除思想重视及要有正确政策之外,如何从传统文化根基重新做起,亦是一个大问题。还有就是教育界本身各种流弊存在,中共种种不良作用及现象,给教育界造成极大的污染。
    想读而能读的读不上书,无心向学的公子式子弟却能轻易入学等等,问题不少。教育界如何自正其身,亦为当务之急。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