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8-10-15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里根二十日将与卢泰愚讨论双边和国际问题

法新社十三日援引白宫官员的话说,里根特别有兴趣了解南朝鲜向朝鲜及中国、苏联作出主动姿态的成果。

阿尔及利亚政府开始释放在动乱中被捕的人员

法新社十三日援引阿官员的话说,第一批已于十二日释放,其他所有被捕的人也都将很快获释。阿局势已连续三天保持平静。

波兰总理拉科夫斯基十四日说在必要时他将动用军队平定社会骚乱

法新社认为,拉科夫斯基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和他的助手们说的。

西德和法国计划在蒙古首次设立联合大使馆

路透社十三日报道,西德外交部说,如果这项计划获得成功,两国还将在三个国家建立联合使馆,其中两个在非洲,一个在东南亚。

美将向苏丹灾民空投九十吨食品和医疗用品

外电十三日报道,美国务院官员说,目前正在向灾区饥民空投这批救济物资。这一行动是在美驻苏丹大使会晤苏丹总理后采取的。

美国在内华达沙漠地带进行了今年第十一次地下核试验

法新社十三日报道,据戈尔登国家地震情报中心发言人说,这次爆炸是近一个时期来核爆炸威力最大的一次。里氏震级表上的记录为五点八级。

西提预计将有一百二十个国家支持东盟关于柬问题的决议草案

据泰国通讯社十三日报道,西提是从联合国返回泰国时说这番话的。去年,关于柬问题的决议得到一百一十七个国家的支持。

外电评邓小平谈中苏关系正常化

会晤在望日期未定
    【路透社北京10月13日电】中国老资格国务活动家邓小平今天对芬兰总统科伊维斯托说,中苏两国有可能在1989年举行两国30年来的第一次首脑会晤。
    芬兰一位官方人士在澄清芬兰外交部长索尔萨今天早些时候的讲话时说,邓没有对科伊维斯托说过已经决定明年举行中苏首脑会晤。邓对芬兰总统说,如果中国外长今年莫斯科之行取得成功,就有可能在1989年举行中苏首脑会晤。苏联领导频递秋波
    【法新社莫斯科10月13日电】此间分析家今天说,北京宣布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将于明年会晤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这表明苏联在外交方面坚持不懈地向中国领导人频递秋波的努力有了结果。
    戈尔巴乔夫先生曾反复提出同中国领导人会晤的建议。他在9月16日发表的一篇讲话中曾呼吁实现中苏关系“全面正常化”,他说他“准备毫不迟疑地开始筹备进行最高级会晤事宜”。
    一位亚洲外交官最近发表评论说,为了举行中苏首脑会晤使党与党之间的关系正常化成为板上钉钉之事,苏联官员们“将会在各个方面竭尽卖弄风骚之能事”。
    如果中苏关系重新和好,就将重新建立起一种自赫鲁晓夫时代以来一直被 忽略的莫斯科—北京—华盛顿轴心。何时何地听凭中央
    【美联社莫斯科10月13日电】一位苏联官员今天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准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晤,但没有确定举行会晤的具体日期。
    外交部发言人格拉西莫夫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反复被问及来自驻北京的外交人士的消息,这些人士援引邓小平的话说中苏这两个共产党大国可能要在明年举行首脑会晤。
    格拉西莫夫对记者们说:“我们的建议显然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举行都行。”中国意在谋取好处
    【法新社北京10月13日电】西方外交官说,邓小平今天宣布中苏两国明年举行近30年来的首次首脑会谈,中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加入美苏大国行列。
    这些外交官说,84岁的邓小平选择在这种时候作出这一宣布不是偶然的。过不了一个月美国就要举行总统选举,中国作出这一宣布为的是向美国下届领导人表示,中国打算在外交上积极发挥作用。
    他们说,北京想通过同莫斯科实现关系正常化来谋取最大限度的好处,重新在华盛顿—莫斯科—北京三角中取得席位。
    分析家们说,提前几个月宣布中苏要举行首脑会谈一举看来证实,北京相信柬埔寨冲突已接近达成一项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表明苏联在解决柬埔寨冲突和中苏今后关系问题上私下向中国作出了比公开场合更加明确的保证。会址猜测看好北京
    【美联社北京10月13日电】芬兰外长索尔萨在对美联社记者的讲话中说,尽管有一定保留,但是邓的这番话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公开推测举行最高级会议的日期。在中国官员有关两个共产党大国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性的一系列越来越乐观的谈论中,这是最肯定的。
    芬兰官员说,邓没有谈到将在哪里举行最高级会议。
    人们认为北京很可能是中苏首脑会晤的地点,因为现年84岁的邓小平已不再出国了。他已辞去了自己的大部分党政职务,但是在制定政策方面他仍然是决定性的权威。

法林解释:苏为何紧急召开中央九月全会

    【本报讯】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新闻社理事会主席法林最近在会见记者时,谈到为什么要紧急召开中央九月全会。他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通过这次全会,可以认真地把改革的理论变为改革的实践,使得到党的第19次代表会议确认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改革不是从国家机关、司法系统或其他什么地方开始,而是从党本身开始,即从党的中央环节开始。从这一点来看,全会上发生的事件具有政治的、思想的和道义的意义。
    苏共中央机关将要进行近50年来最严肃的改革。这种改革可使我们回到执行党的第8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上来。党要从事政治领导,要分清党和政府的职能。党的实践表明,党政不分不仅不能创造条件使国家和社会得到正常发展,而且会将国家引向死胡同,引向停滞,并使社会失去精神上及物质上的动员能力。
    党今天表现出自己的决心,准备抛弃那种权力过度集中的做法,并用自己的决议及相应的组织调整来显示这一决心。全会在这方面仅迈出了第一步。党中央的机构将削减一半,党中央的部要大大减少。正因为如此,要采取组织措施来解决。
    任何事件都有其突然性。这次全会是在戈尔巴乔夫视察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后才决定提前召开的。视察中发现,向好的方面转变进展过于缓慢。从区、州、边疆区直到全国,都对满足居民的要求缺乏紧迫感。他们不急于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总书记再次发现,一切取决于人,干好干坏都与具体人有关。戈尔巴乔夫认为,这是一次最有意义的视察,给他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他回来后得出结论,不能再延误下去,否则改革会陷于空谈和无休止的争论之中而难以自拔。这就是如此匆忙召开这次全会的原因。
    党中央过去一个人管几个方面,或几个人管一个方面,造成互相扯皮,力量抵消,现在每个委员会由一个人负责,各管一个方面。遇事个人可以负责,不要等待。
    至于第一书记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这很重要,对地方意义更为重大。实际上戈尔巴乔夫早已在履行国家元首的职能,这次正式兼任只是履行手续使其地位合法化而已。

是全力扑灭还是任其燃烧

    【英国《泰晤士报》10月10日报道】题:森林大火的影响
    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及其邻近的西部几个州的森林大火是本世纪最严重的大火,烧毁了420万公顷的森林。辩论在继续进行,主题是让大火自生自灭呢,还是应由公园人员加以控制。
    在1970年以前,一个世纪来的官方政策一直是救火。但是生态学家们认为,这样做会使倒下的枯树危险地积聚在林地上,从而造成更多的破坏。近几年来,美国国家园林管理局让森林火灾自生自灭,除非威胁到生命和财产。
    但是,今年异常规模的大火灾烧毁了有瑞士一半大的一个地区的森林,因此需要采取强有力的行动。约3万名消防队员参加救火。此举耗资3.5亿美元,至少7人葬身火海。事后,当地居民对“任其燃烧”的政策提出了疑问。
    在居民压力下,园林管理局已放弃了撒手不管政策,种植了取代被毁林木的新树。
    尽管林木被毁,生态学家及环境保护主义者一般都支持采取“任其燃烧”的政策,理由是,火灾是自然进程的一部分。正常的火灾会防止朽木增多,使土地得到新的养分。

美国大兵传播艾滋病毒

    【路透社汉城10月12日电】今天约有200名南朝鲜抗议者在汉城中心地区同警察发生冲突,这些抗议者指责美国军队传播艾滋病毒。
    目击者说,在便衣警察想驱散这些散发反美传单的抗议者时,爆发了这场冲突。
    进行抗议示威的大部分是女大学生,但是也有家庭妇女和女权运动者。她们头上扎着白带子,上面用红颜色写着:“必须预防艾滋病。美国大兵滚回去!”
    汉城学生经常举行反美抗议示威,但是他们谴责4万多名美国驻军要对南朝鲜出现的艾滋病负责,这还是第一次。这些抗议者还在附近的一座天主教堂中举行集会,谴责美国把“淫荡的妓女行当”搞到南朝鲜来。池善和尚在集会上说:“艾滋病的威胁确实存在。其发源地不是别的,就是41000名美国驻军和在驻军基地周围比比皆是的肮脏的妓院。”
    美军当局最近说,他们已把感染上这种病毒的19名美国军人遣送回国。

日报报道:冲绳海域发现高温水和贵金属矿床

    【日本《日经产业新闻》10月7日报道】题: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发现冲绳海域喷出200°C以上热水并有矿床
    现有证据证明,日本近海有丰富的热水资源。今年9月,通产省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在冲绳海域发现了含有贵金属的矿床。继此之后,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又发现在这一海域的海沟内有200℃以上的热水喷出。该中心还通过调查确认这里还有依赖喷出的堆积物和热水而生存的深海生物群。喷出的沉淀物中有碳酸钙、铅、锌、金、银和硫化物等,这是值得注意的。迄今为止,在这一海域曾发现过42℃的热水,但喷出200℃以上的高温水,这在日本近海还是首次。
    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上月曾公布,发现伊是名海穴(那霸市西北130公里处)是金、银含量为世界最高的热水矿床。

美苏十三日签署了一项共同研究艾滋病、酗酒、脊髓灰质炎和滥用毒品的协议

这是法新社报道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